正文 第82章 貿易壁壘(1 / 1)

貿易壁壘,又叫做貿易障礙,是指一些國家實施的阻止國際貿易的政策或規則。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幾個國家還在“閉關鎖國”了,但是,貿易壁壘卻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入口稅、關稅、貿易配額、貿易補貼、入口牌照、出口牌照,以及其他非關稅的貿易壁壘。

這些貿易壁壘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使得國際貿易的成本增加,從而使商品的價格提高。

人們一般認為貿易壁壘會降低經濟效率,需要加以消除,而解決之道就是實施自由貿易。在自由貿易的模式中,將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商品、勞務和資本等都能夠自由流動。

然而,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形勢的差異,在現實當中很難看到絕對自由的貿易,即使大力促進自由貿易的國家,也往往會為本國的小麥、鋼材等提供貿易補貼。

盡管如此,國際上為自由貿易付出的努力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這是因為,國際間的生產分工與合作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曆史潮流。

以耐克鞋為例。耐克的設計在美國,鞋底用的橡膠在印度尼西亞生產,成鞋則在中國江蘇生產。可以想象,麵對這種生產模式,如果各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紛紛設立貿易壁壘,那麼分工合作將遇到巨大的阻礙甚至無法進行。

於是,與之相適應的“經濟一體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清朝時期,我國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領域都取得很大發展,但是統治者卻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實施海禁。由此,隔斷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閉關”政策使得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後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