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鄉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滿足勞動力不足地區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設的進程和經濟全麵發展,以及加強國內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勞務輸出是勞動力空間流動的一種形式,用這種形式可以適當地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勞務輸出分為國際勞務輸出和國內勞務輸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勞務輸出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是很多國家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勞務輸出國家和地區主要在亞洲,輸出的勞務量約占世界勞務輸出總量的60%,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韓國等。勞務輸出人員中,工人(主要是技術工人)占70%,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占30%。
中國自80年代以來開始國際勞務輸出,但迄今輸出量甚少,且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務(建房、築路等)。
國內勞務輸出規模卻較大,種類多樣,以工程性勞務居多。勞務輸入地區主要是大規模開展基本建設的地區;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的工礦區;技術力量不足的地區,以及結構性勞動力不足的大城市。勞務輸出的地區主要是廣大鄉村勞動力富餘地區和貧困地區。
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鄉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滿足勞動力不足地區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設的進程和經濟全麵發展,以及加強國內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的一些西部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惡劣等方麵的問題,經濟發展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發展勢頭如蝸牛爬行,非常緩慢。西部各省的領導人為了改變這種貧困的麵貌,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大力鼓勵人們外出打工、經商、辦企,提倡勞務輸出。同時,又積極地加強本地區的技術改進,提高當地的生產力,從總體上讓農民的生活水平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