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遭逢李氏
李靖(jìnɡ,541—649),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父親李詮(quán),為隋趙郡守。青少年時期的李靖,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體貌魁梧秀美,通史書,有文武才略,曾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要遇主逢時,必建功立業,以取富貴。”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李靖常與他談論兵法,韓擒虎常讚不絕口地說:“可以與談孫、吳兵法的,除了李靖還有誰呢?”
李靖剛剛走入仕途之時,隻任地位很低的長安縣功曹,等到三十歲時,才任兵部駕部員外郎。然而他的才略卻得到了吏部尚書牛弘、宰相楊素的賞識。牛弘曾讚歎說:“李靖,王佐之才也!”楊素甚至有一次指著自己的座位對李靖說:“你最終是要坐在這裏的”。隋朝末年,李靖出任馬邑(今山西朔縣)郡丞,他察覺太原留守李淵正密謀起兵造反,於是他前往江都,準備向在那裏巡幸的隋煬帝告發。走到長安,道路阻塞,滯留未去。此事當時有人報告給李淵,李淵在太原起兵後,迅速攻占長安,李靖當了俘虜,記起前仇,李淵決定將李靖處死。臨刑,李靖呼喊說:“你李淵起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以成大業,何以私怨斬壯士?”李淵壯其言,加之秦王李世民為之說情,李靖才免於一死。從此,李靖歸附李淵、李世民父子,實現了他遇主逢時的願望。
勇敗蕭銑威震嶺南
武德二年(619),李靖奉命討伐蕭銑(xiǎn)率軍南下。蕭銑是南朝梁皇室的後裔,在隋末大亂時,擁兵四十萬占據長江中遊地區。李靖軍隊受到蕭銑的阻擋,無法開往夔(kuí)州。李淵非常氣忿,密令硤(xiá)州都督許紹把李靖斬首。但許紹愛惜李靖的才幹,上表請求赦免,李靖才免於一死。不久,開州人冉肇(zhào)則造反,駐守夔州的李孝恭迎戰失利。李靖率八百士卒襲冉肇則大營。繼而又設伏兵於險地要塞,殺了冉肇則,俘敵五千餘人。對此李淵特別高興,對大臣們說:“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還寫了一道敕令給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從此之後,李淵對李靖倍加重用。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經過慎重地思考,向李淵獻策以攻取蕭銑,李淵極為讚賞。於是,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李孝恭長史,軍隊的指揮工作由李靖負責。李靖急召巴、蜀酋長子弟,量才授任,安排在左右,此舉表麵上是提拔重用,實際上是做為人質,穩定了巴蜀局勢。九月,唐軍分四路自夔州發兵浩浩蕩蕩而下。當時,江水猛漲,諸將建議待水落以後再進軍。李靖認為“兵貴神速,擒獲蕭銑在此一舉,機不可失!”李孝恭聽從了李靖的意見,大軍乘二千餘艘戰艦,順流而下。十月,進至夷陵。蕭銑的部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紮於清江。李靖認為,文士弘是名將,不可速戰,應待其氣衰,然後奮擊。李孝恭不聽李靖的意見,命李靖駐守大營,親自率師出戰,結果大敗。文士弘的軍隊小勝後乘機搶掠,陣勢混亂。李靖立即指揮將士出擊,一舉打敗文士弘,獲戰艦三百餘艘,這次戰役戰死者近萬人。
打敗文士弘後,李靖率精兵五千圍江陵,蕭銑恐懼而投降。諸將建議沒收蕭銑將士以及戰死者財產,犒(kào)賞將士。李靖不同意,他說:“王者之師,應該宣揚忠義,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乃是忠臣。至於歸降之人,更不應懲罰,因為蕭銑控製的地區,還有許多尚未歸附。我們應該寬大為懷,以慰人心。”於是,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漢地區州縣聞知,紛紛歸降。
平定蕭銑後,李淵論功行賞,授予李靖上柱國,封永安縣令。十一月,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並授予“承製拜封”的特權,代表朝廷任命地方官員。李靖所到之處,招撫諸州,共計九十六州,六十餘萬戶,嶺南之地盡為唐朝所有。李淵又命李靖檢校桂州總管,鎮守嶺南。
揮兵江南擊敗突厥
武德六年(623)八月,原先歸附唐朝的江淮農民起義軍,在江南重新組織反唐,其領袖輔公袥(shì)自封皇帝,率兵向海州、壽陽進發。李淵以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帶領徐世等七總管的軍隊,由西、南、北三個方麵,包圍江淮軍。武德七年三月,唐軍至舒州,輸公袥部將馮慧亮、陳正通屯兵於博望山、青林山,深壘高牆,堅守不戰,一時雙方形成對峙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商議攻戰之策,大多將領認為,馮慧亮擁強兵扼守,又據水陸之險,如果強攻,一時難以取勝,建議繞道直取丹陽(今南京),丹陽一敗,馮慧亮等定不戰自降。李靖反對,他認為:“博望諸塞尚不能攻破,輔公袥據石頭(指南京),豈易取戰?如進攻丹陽,十天不下,慧亮威脅我後方,使我腹背受敵,那就危險了。”他還說:“馮慧亮不是不想戰,而是輔公袥授計使之持重,據險固守,拖延時間,他的計策是使我師老兵疲。我們現在如果攻打其城以向他們挑戰,則一舉可破!”李孝恭采納李靖的意見,以老弱士卒攻馮慧亮,馮慧亮不知是計,率軍出城追之,遇到李靖率大隊人馬,一時之間馮慧亮被打得措手不及,遭到慘敗。於是李靖率水陸大軍俱進,直逼丹陽。輔公袥知前方軍敗,棄城而逃,在浙江武康鎮被俘。江淮軍徹底被鎮壓下去,唐朝基本上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