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725—785,一作737—799),唐書法家。僧人。字藏真,本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素勤學書,以善“狂草”出名。好飲酒,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多變化,而法度具備。晚年趨於平淡。
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論書帖》等。
懷素學習寫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因為沒有錢,買不起紙,就在院子裏種了一大片芭蕉樹,采下芭蕉葉,當紙練習寫字。因此給他的居所取名為“綠天庵”。芭蕉樹葉用完了,就做了一個大盤和一塊木板,刷上漆,在上麵練字。久而久之,把木盤和木板都寫穿了。他寫字用過的廢筆,都扔在院子裏的空地上。久而久之,廢筆聚積了一大堆,他在上麵蓋上土,埋起來,取名叫“筆塚”(塚zhǒnɡ,就是墳堆)。
懷素年輕的時候,跟一個叫鄔彤(wūtónɡ)的書法家學習書法。懷素向鄔彤學了一年多時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隻是草書的豎劃,寫出來總不能讓自己滿意。當他要辭別老師到別處去,臨別之時鄔彤對懷素說:“現在是分別的時候,我有一件寶貝想送給你。”懷素早就聽說鄔彤珍藏了王羲之的三份真跡,是稀世之寶。懷素以為鄔彤要把這件寶貝送給他,心中萬分高興。沒想到上路的時候,鄔彤隻送了他一句話:“草書的豎劃,要寫得像古釵(chāi)腳。”釵是古代婦女戴在頭上首飾。懷素仔細想這句話,覺得有所領悟,可以解決豎劃寫不好的問題。他才體會到老師送的這件寶貝,比王羲之的真跡還好。
晚年的時候,懷素從長沙跋涉來到長安,向大書法家顏真卿求教。顏真卿對他說:“學習書法,除老師傳授的以外,還應該有自己的獨創。你的老師鄔彤可有什麼獨到之處?”懷素回答:“鄔彤老師教我,草書的豎劃要寫得像古釵腳。”顏真卿聽了微微一笑,沒說什麼。
當懷素向顏真卿告辭回鄉的時候,顏真卿對他說:“你說豎劃要像古釵腳,哪裏比得上屋漏痕呢?”
屋頂上漏雨,雨水順著牆壁往下流,流到不平坦的地方就會改道,從一旁繼續流下去。於是牆壁上留下了一道曲折的痕跡。這個比喻是說,寫豎劃的時候,不可筆直落下,手腕要時左時右、頓挫運筆,就像屋漏痕曲折而下,這樣的筆法才圓活生動,頓挫生姿。懷素聽了,高興得一時不知說什麼才好,隻是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聲音。顏真卿又問他:“你自己有什麼心得嗎?”懷素回答說:“我作草書,就像夏天的雲彩,奇形怪狀,沒有固定的姿態,等風一吹來,那雲彩就變化無窮,形成各種自然的姿態。”顏真卿聽了,高興地讚歎說:“噫!草書的淵源奇妙,都被你掌握了。”
懷素晚年,書法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大詩人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讚揚懷素的草書,其中有幾句寫道:“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懷素刻苦練字,一直都在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終於成為了和張旭一樣的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