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珠江三角洲,河渠網布,碧波長流。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著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勤勞勇敢的人民。梁啟超的家鄉就坐落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南國水鄉——廣東省新會縣的茶坑村。
新會縣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距花城廣州100多公裏。由新會渡江向東,不到100華裏,是香山縣。縣裏有一個風光旖旎的翠亨村,是比梁啟超大7歲的偉大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誕生的地方。由新會渡江向北約100華裏,是南海縣,那裏的銀壙鄉蘇村,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要代表,後來成為梁啟超師傅的康有為的故鄉。梁比康小15歲,梁出生時,康已是飽讀詩書的少年了。如果由南海縣越廣州渡珠江向北約50華裏,就到了廣東花縣,這裏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傑出領袖洪秀全的故鄉。梁啟超降生的時候,太平天國運動已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洪秀全已壯烈殉難九周年了。離茶坑村僅幾十華裏的香山縣南屏村,是留學美國的貧家子弟容宏的故鄉,他在梁啟超出生的前一年率詹天佑等幼童往美國留學。
美麗的土地,偉大的人民,哺育出優秀的人物。19世紀初葉,在這塊最早遭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土地上,誕生了許多去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梁啟超降生的時候,清廷受歐美資本主義列強強大的武力和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中軸的經濟實力的威脅,被迫放棄與世隔絕、萬世長存的美夢,打開門戶,舉辦洋務。“師夷之長技”,妄圖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事力量和科學技術來維護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並沒有使清廷真正強大起來,卻客觀上引進了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力,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這種資本主義的新的生產力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希望。
古老的中華大地這種血與火包圍下的新陳代謝,喚醒了一批有頭腦的先進知識份子去重新認識世界,反思中國,麵向未來。梁啟超就是在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下開始他的生活和鬥爭的航程。
梁啟超出生於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梁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新會縣南部一個緊靠陸地的小島熊子鄉,是靠剝削起家的小地主,到其祖父梁維清這代,梁姓在茶坑村居2/3,有較大的勢力。
茶坑村是一個擁有100多戶人家,5000餘人的村莊,依山傍水,村民多以耕種捕魚為業。民風樸實,鄉民具有頑強的生活能力,善於應付各種突然事變,勤勞儉樸,務新、求實、自治,崇尚封建倫理,向往升官發財。當時的茶坑村實行一種帶有自治色彩的鄉紳保甲製度,其最高權力機關是耆老會,並設有自己的地方武裝——鄉團。耆老會管理村裏的經濟、治安,處理民事糾紛,組織公益事業。梁啟超的祖父和父親都先後做過耆老會的主持。
梁氏家族雖然已經開始富起來,但在整個地主階級中,還屬於“富而不貴”的小地主之流。他們家族中,還沒有人通過科舉的階梯躋身於上層封建統治者之列。對此,梁啟超的祖父梁維清深以為憾。他決心改變這種局麵,自己苦讀詩書,以期實現夢寐以求的為官夢。其夫人黎氏,係廣東提督黎第光之女,對改變梁氏門庭也很賣力。然而不盡人意的是奮鬥多年的梁維清也隻中了個秀才,掛名府學生員,在仕途上也不過做到教諭,即管理一縣文教事業的小官。在清代九品之製的官階中,不過是個地位卑微的八品官。梁維清發奮讀書的成績雖然不過如此,但在茶坑村那樣的小鄉村,梁維清卻已經算一個大人物了。他自鳴得意,總算給梁氏家族開辟了通往官場的道路。憑借教諭的頭銜和身份,梁維清購買圖書,采買了十幾畝好地,並滿懷信心地讓兒子梁寶瑛在他已經開拓的道路上繼續奮鬥。梁寶瑛是梁維清的第三個兒子,即梁啟超的父親。梁維清對寶瑛要求極嚴,千方百計地讓他刻苦攻讀,希望他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梁啟超的這位父親大人不但未能在其父達到的高度上更上層樓,而且苦讀一生,連續應試,從少年童子到兩鬢染霜,竟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最後隻落到一個教書先生,出入茶坑村的私塾之中。
但梁寶瑛一生勤奮,事事處處按儒家的倫理道德嚴格要求自己,以地主文人的標準評論是非得失,嚴守其父開創的家風,為後代能躋身官場費盡心血。梁寶瑛的為人使他在茶坑村有一定威信,曾經掌握耆老會長達30多年,為鄉鄰做過一些益事,為鄉親所擁戴。
梁啟超的母親趙氏,出身書香門第,粗知詩文,勤勞幹練,賢淑聰慧,以“賢孝”聞名鄉裏,屬於典型的中國封建文化陶冶下的賢妻良母。母親的敦厚樸實、溫柔忍讓的品德對梁啟超的一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