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少年得誌(1 / 2)

梁啟超的幼年是在“神童”的一片讚譽聲中度過的。梁啟超出世的時候,他的祖父正在做教諭,父親正奔勞於科舉的道路,加之母親粗知詩書,梁氏家族對這位將來頂立門戶的梁門長子,自然寄予滿腔熱情。

梁啟超才華早露,童年時就常表現出驚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寵愛。其父梁寶瑛一向視之為奇才。祖父梁維清更把他看做梁家出人頭地的希望,對他是寵愛有加。母親趙氏將全部的愛深深傾注在幼年的啟超身上,對他進行千方百計的誘導。母親諄諄的教誨和無私的關懷無時無刻不在激勵鞭策著童年的啟超發奮讀書。

由於較優裕的家庭經濟條件,使梁啟超能夠較早地開始啟蒙教育。10歲以前,梁啟超並未外出就學,其啟蒙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祖父來完成。兩三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四五歲時就在祖父的教導下讀四書五經。到了晚上,祖父一麵給他講故事,一麵讓他背書。祖父還教他書法。慈祥而又嚴厲的祖父,給幼年啟超的心田裏播下了求知的種子。祖父給他講的激動人心的英雄故事,孕育了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6歲未滿,幼小的啟超已經讀完五經。之後,他到父親的私塾學習《中國略史》等課程,開始接受比較係統的中國曆史的知識。8歲即學作八股文。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導下,梁啟超學業大進,9歲便寫出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八股文章。“神童”之稱漸在茶坑村一帶傳開,使他祖父和父母都異常高興,以為他們數代未竟的理想,就要由這位梁門長子來實現了。有親友到梁家來作客,見到啟超沒有不誇他聰明的,有的還出題相試。有一次,一位客人欲試試他如何的聰明,就出了一句“飲茶龍上水”,命他對。啟超稍作思考,脫口答道:“寫字狗扒田。”上聯是新會俗語,下聯對的也是新會俗語,極是工整得體,客人讚不絕口。

梁啟超地主階級的出身,決定了他要走封建時代年輕人所理想的道路,那就是讀書——考科舉——升官——發財,並且他較一般人要早。

1882年,梁啟超剛滿9歲,他的祖父和父親就決定讓他到廣州去考秀才。梁啟超第一次離家出遠門,由新會坐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乘客大部分都是赴省應試的讀書人,其中有十多歲的少年,也有四五十歲的老書生,麵對這些兄長、叔伯,年齡最小的啟超不免有幾分怯意。舟行途中,滿船的童生們故作高雅,賦詩連句。一天中午,大夥兒舟中共餐,有人忽然提議以餐中鹹魚為題吟詩作句。當滿船學子還在苦思冥想之際,梁啟超卓爾不群地當眾詠出了“太公垂釣魚,膠鬲舉鹽初”之句。這十個字,風格高雅,詩意濃厚,博得眾人一片喝彩。滿船的人都驚歎於年紀最小的啟超不尋常才華。自此,舟中詠詩的故事,不脛而走,梁家“神童”的聲名傳遍了新會。

這次應試,梁啟超雖然沒有考中,但他從偏遠鄉村走向了繁華的廣州大都市,見了世麵,增長了知識,也結交了一些朋友。回鄉後,他更加發奮攻讀,並反複參閱從廣州買來的一些新書,其中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對他影響極大,使他眼界開闊了不少。

1884年冬,11歲的梁啟超第二次到廣州應試,中了秀才,補博士弟子員。11歲的童子中秀才,這在中國科舉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廣東省主考學政使葉大焯特地接見了梁啟超等幾位年紀較小的秀才,並“試以文藝”,梁啟超的對答條理清楚,極少差錯,令葉大焯驚歎不已。而葉也對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士表示了特別的垂青。機靈的梁啟超乘機向葉大焯為其祖父梁維清的七十大壽請壽言,梁長跪向葉表示自己的請求。葉大焯感於啟超的伶俐和孝順,滿口應允,破例揮毫寫下一段長長的祝壽文。清代的一省學政為三品大官,在鄉村野裏,簡直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所以,當梁啟超將那張祝壽文懸掛於家中時,梁家的客廳四壁生輝,喜氣衝天。整個梁氏宗族也感到莫大的榮耀。乳臭未幹的梁啟超麵對絡繹不絕前來道賀的鄉鄰親朋,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快樂。通向榮華富貴的仕途之門似乎正在向他徐徐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