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民族英雄——血薦軒轅,他們永遠是民族的驕傲(2)(2 / 3)

3鄭成功一生始終大節不失,在非常時期,以自己的非常方式,實現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價值,在令人沮喪的明末曆史上留下了英雄主義的一章。

鄭成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明天啟四年農曆7月14日(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認為是日本人)。

1630年,鄭成功隨叔鄭芝燕回國,鄭芝龍為其延聘名師授業,1638年鄭成功入南安縣學為廩生,1644年鄭成功從家鄉來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太學,拜大儒錢謙益為師。其時,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當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朝滅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後,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鄭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被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建號隆武。隆武帝對鄭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許,賜他與國同姓,易名“成功”,從此南明官方稱為“朱成功”,中外又稱為“國姓爺”。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石像1646年8月,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於汀州罹難。10月中旬,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即後清軍進襲安平,鄭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殺身亡。隆武政權失敗後,年僅21歲的鄭成功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他在南安縣學(豐州)焚毀儒服,投筆從戎,以“招討大將軍”的名義,在安平、浯州(金門)一帶誓師抗清,擁戴南明的永曆政權。1647年8月,鄭成功與叔父鄭鴻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鄭成功用計襲奪廈門,建立了穩固的抗清根據地,軍事力量進一步壯大。

此後數年,鄭成功在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一帶反複同清軍交戰,並利用控製台灣海峽製海權的優勢,發展海上貿易,以商養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擁有水陸精兵20餘萬,大小船艦5千多艘。鄭成功成為南明政權的一大軍事力量,對清王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威脅。1657年底,鄭成功被永曆帝冊封為延平王。

1659年5月,鄭成功開始平生最大規模的北伐。鄭成功率大軍自舟山北上,從長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勢如破竹,7月初直逼南京城下,一時清廷為之震動。在勝利在望之際,鄭成功卻耽誤了進攻時機,在清廷後續援軍的反攻之下慘遭失敗,逼迫沿長江東撤,轉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廈基地。鄭成功北伐失敗後,清王朝已控製了中國的大部分國土。鑒於敵我力量的懸殊和全國客觀形勢的變化,僅憑金、廈兩島將危在旦夕,鄭成功決定東征台灣,利用海峽天險和海上力量的優勢,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000名將士,乘350餘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師東征。因遇暴風雨在澎湖停留數日,30日拂曉從台南鹿耳門勝利登陸,擊潰了荷軍的狙擊,並乘勢攻下赤嵌城。隨後,鄭成功率大軍包圍了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荷蘭駐台灣長官揆一拒絕投降,憑籍堅固的城牆工事負隅頑抗,鄭成功數度強攻未果,乃改為長期圍困。7月中旬,荷蘭援軍從巴達維亞支援台灣,在海上決戰中被鄭成功水師擊敗。經過長達九個月的圍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終於向鄭成功投降,率殘兵敗卒撤出台灣,至此,荷蘭殖民者對台灣長達38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台灣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壯舉,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鄭成功在台期間,加強了政治經濟建設,置府縣、務屯墾、廢苛稅、興學校,改善軍民關係,安撫台灣土著,頒布了各種法令和條例,為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662年6月23日(農曆五月初八),鄭成功因病在台灣去世,時年39歲,葬於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帝賜遷。將其葬在南安鄭氏祖墓。康熙帝並題寫挽聯讚曰:“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誌,方知海外有孤忠。”

鄭成功收台的一則傳說

傳說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幾名將領一隊親兵訪問一個高山族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們各自端著一盤金子、銀子、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原來當荷蘭殖民者聽到鄭成功要收複台灣的消息後,就指使他們的傳教士鑽到高山族部落裏,說鄭成功的軍隊到處“殺人放火”。這次到台灣來,也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寶的。所以,這個部落首領聽說鄭成功要來時,就想出了獻金、銀、草、土的辦法來試探鄭成功。

鄭成功看了看麵前的4個盤子,心裏明白了幾分。於是,笑嗬嗬地讓翻譯告訴高山族同胞說:“我鄭成功率領大軍到台灣來,是為了驅逐紅毛夷(荷蘭人),收複我們的國土,不是為了要金子、要銀子的。”說完,他叫親兵把兩隻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盤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銀子的兩隻盤子退給了部落首領。

沒過幾天,鄭成功不要金銀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島,許多高山族的村社紛紛派出自己的首領拜望鄭成功,表示願意接受他的領導,和收複大軍一起,驅逐荷蘭侵略者。當鄭成功的先頭部隊在台南市的鹿耳門一登陸,當地成千上萬的台灣百姓都高興地跑出來歡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