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起章譯言——說話的藝術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地憑借自己的知識和閱力,力求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見解地感情,以期充分發揮交際功能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是譯言。擇言作為語言的藝術,它具有究的魅力。因為語言是人類“奇妙地花朵”,人是漂浮於語言中的;沒有語言,人是極為蒼白的,隨著人際交往和全球的繁多,對擇言需求會越來越多;擇言的重要性在於表示自己,影響別人。

1.擇言在口語上的表達所謂“口語化”,從語言學、擇言學的角度說,“口語”的概念一般是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講的體現了口頭表達共同規律的規範性口頭語言;而“口語化”指的則是這種規範性口語在口頭交際中的恰當和創造性運用。擇言語言“口語化”的特征首先表現在詞法上。具體地說,則是表現在詞彙的通俗化或用詞通俗化上。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大學者兼演說家亞裏士多傯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修辭學》一書中這樣寫道,“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選用詞彙的時候.就應屈選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詞彙”。幾千年過去了,亞裏韋多德的這一論斷已被證明是真理。革命導師列寧是舉世公認的擇言大師,他的演說語言就充分體現了用詞通俗化這一特色。安德烈耶夫在‘憶列寧一書中曾這樣回憶,“他(指列寧)在論證自己的理由時,經常使用恰到好處的字眼和流行的民間俗語”。在我們中國,毛澤東、聞一多、魯迅等語言大師的言語實踐也突出地表現了這一語言學家們的口頭表達實踐告訴我們,要做到詞法通俗化,就必須注意:(1)多用現代詞彙,少用古代詞彙;(2)多用通行詞彙,少用方言詞彙;(3)多用口語詞彙,少用書麵語詞彙;(4)多用形象詞彙,少用抽象詞彙;(5)多用普通詞彙,少用學術詞彙;(6)多用動詞,少用連詞;(7)多用格言、俗語(慣用語、諺語、歇後語),少用成語。要說明的是,“多用”並不是“濫用”,“少用”也不是“不用”,而是當用則用。壁如,“瞻仰”一詞雖古,但說“去毛主席紀念堂瞻仰遺容”就恰到好處。給大學中文係學生講文學欣賞,書麵色彩調強一些也實屬必要。其次,通俗並不等於庸俗。通俗是指用樸素明白的詞語形式表達充實向上的思想內容,而庸俗則是指內容空洞,趣味低下,用詞粗、髒、痞。譬如,在正式場合中說話使用“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和“占著茅坑不拉屎,你不拉我拉”這類詞語,就有庸俗之嫌了。《神曲》的偉大作者、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第一偉大的詩人但丁曾在《論俗語》的專文中闡述了通俗詞的種種優點,其中主要的有“自然”、“優美”、“清晰”、“流暢”、“流通廣”和“感情色彩強烈”等。他斬釘截鐵地說;“俗語是高貴的。在我們之前,從來沒有人討論過俗語這門學問,而事實上,我們看到這種語言對一切人都是極為必要的。不隻是男人,就是女人和小孩,也需盡其所能地掌握它”。中國最早的古詩是二言,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其後出現的《詩經》是四言,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到漢朝,又產生了五言詩,流傳千古的《陌上桑》和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是典範作品。魏晉時期,七言詩問世。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可謂先聲。魏晉以後的一二千年,詩歌繼續向前發展,形式也不斷豐富。唐詩,宋詞、元曲,爭芳鬥豔,光照詩壇。從上述古代不同音律的詩句中,都反映有“自然流暢,好說易懂”的語言,一種具有明顯“口語化”特征的語言。中國古代的語言表達口語化,還反映在春秋戰國來的論辯說學史戰線上。如“諸葛亮舌戰群儒”,不但是三國故事中的一個千古美談,而且也是中國說學史上一段難得的擇言佳話。當時,諸葛軍師隻身—人前往江東,與東吳的飽學之臣在朝廷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舌之戰。麵對那些蟬懷降曹之心,拘於一孔之見的儒士大臣們的唇舌挑釁。諸葛亮對答如流,談笑風生。或者言詞犀利,如說張昭、步騭,或者冷嘲熱諷,如斥恭綜、陸績;或者慷慨激昂之聲震耳,如對虞翻、嚴唆;或者鞭辟入裏之語服人,如說程德樞等。不僅如此,孔明還巧言相激東吳國君孫權和雄姿英發的兵馬大都督周瑜,使其二人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從而為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基礎。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口才雄風功在哪裏,成在何處?除了其才智超群。博學多識的“肚才”之外,從擇言或語言表達的角度說,其言語方式的靈活多變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這“靈活多變”的語言雄風也正是“口語化”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口語化”語言“靈活多變”特征主要表現於兩大方麵:一是表達方式的“靈活多變”,即在一次講話中圍繞表達目的,既可義正辭嚴。又可喻莊於諧;既可聲振寰宇,又可輕言細語;既可快人快語,又可委婉含蓄。隻要有利於傳情達意,則可隨機變換說話的方式。也就是說,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具有非常實在的隨機性、可變性或靈活性。不像“書麵語”那樣要風格前後統一,“一次定終身”。二是句型結構的靈活多變。所謂句型的靈活多變,主要是指“口語化”語言其句子結構類型的多樣化。這一特點,你可從口才家或善於語言令者的日常言語、社交談話、會議報告、節目主持以及一些論辯和導購、導遊等多種石語言表現形式中看出來,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劉吉等與人的對話,孔子《論語》中的語言,毛澤東以及美國前總統裏根風趣的日常交談,歐美許多國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及奧斯卡金像獎儀式上明星們的講話,我國陳毅元帥的外交談話,老舍筆下的人物對話等,就都是典型的好材料。具體說來,句型結構多樣化主要表現在口語化語言其句型不僅有常見的主謂類結構,還有很多非主謂類結構和零句結構。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實詞的非主謂結構,非完整但單獨表述的獨立語結構,主謂倒置、定狀後置的變式結構和種種零句結構等等。還有拆加工的詞組或句式結構,如倒黴——倒了大黴,彙報——彙了幾次報,等等。

講話中不時使用這多種結構類型且各具特色的句子,語言就自然顯得活潑可愛。由於表達形式的不同,擇言語言“口語化”的強弱程度自然也不應一樣。如論辯與演講、作報告相比,其“口語化”色彩就要濃一些;反過來說,後者的“口語化”色彩又相應談一點。但無論如何,當你開口講話的時候,請記住這樣一個樸素的真理——“要想說好話。就得口語化”。

目標:確定目標

如果一個人總是這山望到那山高,那麼,他的人生目標始終不能確立,隻能渾渾噩噩地活著,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到處的亂撞。終其一生,毫無建樹。

每課名言人生應有目標,否則一切努力均屬徒然。

——彼得斯

每課經典

關注目標有一位父親帶著3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沙漠。”

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說:“答對了。”

一、名嘴的說服藝術

1.故設陷阱誘人入套法

王安石當宰相時,於天下大興水利。本來是件好事,卻常常不顧實際情況,弄得勞民傷財。

例1

一天,劉貢父去拜見王安石,正趕上有位客人向王安石陳述有關水利方麵的建議。

隻聽那客人說,“梁山泊麵積很大,要是把水排淨,可得萬頃良田,隻是是找不到合適的貯存那些水的地方。”

王安石似乎沒有看出這辦法的愚蠢之處,正在思考,沒有表態。

這時,劉貢父大聲說道:

“這有何難?”

王安石以為他有好主意,連忙抬起頭,催劉貢父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