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循常規的出人意料法
什麼是出人意料?即事物發展的結果有多種可能,可以讓我們產生多種想象與預測,而實際的結果,與這些想象與推測的結果又是完全分歧的、不一樣的,想象的結果與實際的結果之間產生強烈的反應,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出人意料法,是我們用得最多的一種技法。在幽默、笑話、影視、相聲中,可以說沒有出人意料法,效果就會減去一半。因為它的幽默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也最能激起人的心裏反差。
先看下麵一個幽默:
例1
一位有五個孩子的父親,手裏拿著一個剛買的玩具回到家裏,他把五個孩子全叫到跟前問他們,這個新買的玩具應該給誰。他說:
“是誰最聽媽媽的話,從不頂嘴,而且總是把媽媽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得很好呢?”
五個孩子沉默了一會兒,異口同聲地說:“爸爸,這個玩具應該給您玩。”
這個幽默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
因為按照我們的想象,這個玩具不是給老大,便是給老二、老三或老四、老五,而實際的結果呢?卻是給爸爸,因為爸爸“最聽媽媽的話,從不頂嘴”,想象與實際的反差,令人意想不到,幽默之感油然而生。
可以看出,出人意料法包含著構成幽默的是一般的法則,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內涵與特點,需要悉心體味。
出人意料法分為兩部分。一是想象部分,即要盡可能地激起人們對事物的結果和種種想象。想象得越多,就越成功。
例2
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問蕭伯納:“您看我有多大年紀?”
“看您晶瑩的牙齒,像十八歲;看您蓬鬆的卷發,有十九歲;看您扭捏的腰肢,頂多十四歲。”蕭伯納一本正經地說。
貴婦高興地笑了起來:“您能否準確地說出我的年齡來?”
“請把我剛才說的數字加起來。”
這則傳說帶有誇張色彩,蕭伯納機敏過人,能言善辯,也是歐洲文壇出了名的幽默家。他這裏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法,先是調動貴婦人的種種想象,以為蕭伯納不能準確地說出她十八歲、十九歲或是十四歲,而實際的結果則大出貴婦意料之外,是這“三個數字加起來”。
出人意料法的第一部分是結果部分。結果總分,一定要和想象總分不同,這樣才能造成反差產生幽默。因此,實際的結果一定要不符合常規。因為人們的想象是常規想象,是符合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想象,結果不合常規,性質一下變了,縱然你常規想象再多,也難以與結果相同了。
出人意料法在我們的言語交際中使用得也相當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實際的語言交往中,實際的結果可以不合常規,但一定要符合情理,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是我們語言交往要達到的目的,舍此目的,幽默也是白搭。
最後讓我們看出人意料法在特定的處境中的一例。
10.即興發揮隨機套用法
隨機套用幽默法就是預先熟練地掌握一些與本人工作生活有關的幽默範型,然後加以靈活的套用,最好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特點即興加以發揮。
隨機套用法是先有了幽默故事,然後再創造一個話頭,使二者天衣無縫地結合。在這裏,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套用這些範型的能力和自由轉換這些範型的能力,套用的惟一要求是天衣無縫。
例1
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他頦下留長須,講話詼諧幽默。一天,他與友人共飲,座中講笑話,都是嘲弄長胡子的。
張大千默然不語,等大家講完,他清了清噪門,態度安詳地也說了一個關於胡子的故事。
“三國時候,關羽的兒子關興和張飛的兒子張苞隨劉備率師討伐吳國。他們兩個為父報仇心切,都想爭當先鋒,這卻使劉備左右為難。沒辦法,他隻好出題說:“你們比一比,都說出自己父親生前的功績,誰父功大誰就當先鋒。”
張苞一聽,不假思索順口說道:“我父親當年三戰呂布,喝斷壩橋,夜戰馬超,鞭打督郵,義釋嚴顏。”
輪到關興,他心裏一急,加上口吃,半天才說了一句,“我父五縷長髯……”就再說不下去。
這時,關公顯聖,立在雲端上,聽了兒子這句話,氣得鳳眼圓睜,大聲罵道:“這不孝之子,老子生前過五關斬六將之事你不講,卻在老子的胡子上做文章!”
在座的無不大笑。
張大幹巧妙地套用了關於胡子的幽默故事,不僅使自己擺脫了眾矢之的的困境,而且也反擊了友人善意的嘲弄。這就是運用隨機套用法的妙處。
掌握一些現成的幽默的語言、軼事、故事之後,不但要做到不為所製,而且更重要的是靈活自由地套用它,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解決自己麵臨的困境。這時,要有一種大加發揮的氣魄,切忌拘謹。而在發揮時,就不僅是套用了,而是創造幽默了。
我國古人就很懂得以套用故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例2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莊子想去看看他。
有人得到消息後,趕緊跑到惠子那裏咬耳朵:
“莊子表麵上來看你,實際上是想奪你的位子。”
莊子看出惠子有所猜疑,便不動聲色,向惠子說了一則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雛,這鳥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吃,非甘泉不飲。有一天它飛過一隻鴞鳥的頭上,那隻鴞鳥正在吃腐爛的老鼠。鴞唯恐鵷雛搶去它的老鼠,便抑頭“嘎”地大叫一聲。
莊子說到這,笑嘻嘻地問惠子:“那麼現在你也想‘嘎’我一聲嗎?”
莊子不僅善於靈活套用,而且善於大加發揮,其幽默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可見,隻有到了可以大加發揮,而且發揮到很幽默的程度,才能說你的幽默感已經有了提高,你所掌握的幽默知識是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幽默也已經開始滲透到你的心中。
11.巧用諧音妙論服人法
諧音,是語言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字音相同或相近,其意可能迥然有別。由於諧音的關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無數的誤會,造成了無數悲喜劇。在相聲藝術中,諧音經常地被借用,引得人們開懷大笑。在論辯中,巧借諧音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借助語言中的諧音關係,把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聯係起來,使沒有關係的關係成為很密切的關係,使沒有因果聯係的事物結成理所當然的因果聯係,往往能出奇製勝,妙論服人。
例
在北方的一個村子裏,住著一位一隻眼睛失明、年已六旬的黃老漢,他年老孤獨,收養了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取名“黃鳳”,陪伴自己。老漢常為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難過,他苦思冥想了很久,最後總算“找到”了自己不幸的“根源”:原來他東西兩家鄰居都姓陳,他認為自己被這兩個陳“沉沉”地左右夾著,再住下去,非把他壓“黃”不可,於是他大吵大鬧要搬家。村裏的人左勸右勸,有的勸他破除迷信,有的向他分析搬家的困難……但他全都聽不進去,惹得鄉長火了,批評他思想迷信。老漢更加不服,他拽著鄉長的袖子撒野說;“你小子有種,現在就拉我去批鬥、遊街、槍斃!”
正在難分難解之際,一位三十多歲的農家婦女好言將老漢攙到自己家裏,給老漢端來一碗綠豆湯,說:“黃大爺,鄉長是您眼皮底下長大的,在您跟前還是個孩子嘛,還值得跟他生氣?”老漢的氣頓時消了許多。那婦女又說:“您老別怪侄媳婦多嘴,您咋傻了呢?搬啥家?若是我呀,殺頭也不挪開那個富窩兒呢!”隻一句話說得老漢愣愣地望著她。那女人又添上一碗湯給老漢,說:“您說,東鄰姓陳,西鄰也姓陳,您可知道他們是什麼‘陳’嗎?”老漢不知她什麼意思,便沒有吭聲。“我說呀,那是文臣武將的‘臣’,您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著您這個黃(皇)帝,您放心吧,好日子在後頭呢!”老漢開始樂了:“侄媳婦,這話當真?”“這不是明擺著嗎?您老才一隻眼,您那寶貝丫頭就兩隻眼,比您強吧?她又聰明又伶俐,黃鳳,黃鳳,不就是鳳凰嗎?用不上兩年,雙翅一展,就奔好前程去了。我說黃大爺,這是福地。說實在的,別人就是想住,怕也住不上呢!
“好,侄媳婦算說到我心裏去了”老漢一口又喝了些綠豆湯,樂嗬嗬地走出屋來,再也不提搬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