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城市人自恃見多識廣,吃不了虧,答應了。

鄉下人問道:“什麼東西三條腿在天上飛?”

城市人答不上來,輸了一塊錢。之後,他向鄉下人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也不知道。”鄉下人老實承認,“這半塊錢給你。”

同樣一個問題,同樣都答不上來,結果卻不一樣。城市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被鄉下人的“也不知道”砸了自己的腳,照樣輸了半塊錢,推辭不得,叫苦不迭,又無可奈何。

一般說來,幽默貴在收斂攻擊的鋒芒,但在特殊情況下,就不然了。特別是在極其卑劣的事和人麵前,或者外來的橫逆忍無可忍之時,如果你還過分輕鬆地調笑,不但顯得軟弱無能,更缺乏正義感,而且會導致對方更加囂張地進攻。此時,再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會喪失人格,因此,還擊鋒芒不但不可鈍化,而且應該銳化。越是銳化,越是淋漓盡致,越有現場效果,而現場效果最強的方法,就是反還幽默法。

反還幽默法不難,但反擊得非常巧妙,卻是很難的。接過對方的侮辱性的話語故弄玄虛,突然一轉,擊中對方。這樣的幽默由於突然的對轉就有了戲劇性。

例3

在日本,電車總是很擁擠的,一位瘦乘客和一位胖乘客吵起來。瘦子悻悻地說:“搭車,應該按重量買票才行!”

胖子聽了,說:“謝天謝地,假如你的話應驗了,那你永遠沒有福氣乘電車了。”

“為什麼呢?”

“你想一下,像你這樣一個瘦家夥,能收到你多少錢,會讓你乘車嗎?”

胖子按瘦子的道理反而推論出,瘦子因重量問題同樣不應乘車。胖子反應很快,人們在欣賞他受譏笑還有超脫精神時,對他的鋒芒畢露,當然也就不加計較了。

11.先承後轉順路搭車在社交生活中,當你遭受對方頂撞、攻擊、諷刺挖苦或者出言不遜時,不是立即以牙還牙、針鋒相對,而是把它作為前提,作為鋪墊,作為條件,順勢把自己的幽默態度抖落出來,我們將這種幽默方法叫做順路搭車法。

例1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有個政界要人叫凱升。他首次在眾議院裏發表演說時,打扮得土裏土氣。因為他剛從西部鄉下趕來。

一個善於挖苦諷刺的議員,在他演講時插嘴說:

“這個伊利諾斯州來的人,口袋裏一定裝滿了麥子吧?”這句話引起哄堂大笑。

凱升並沒有因此怯場,他很坦然地回答說:“是的,我不僅口袋裏裝滿了麥子,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許多菜籽呢。我們住在西部的人,多數是土裏土氣的,不過我們雖然藏的是麥子和菜籽,卻能夠長出很好的苗子來!”

這句話立刻使凱升的大名傳遍全國,大家給他一個外號:

“伊利諾斯州的菜籽議員。”

這個菜籽議員采用的正是順路搭車法。他深知順勢的道理,把對方的冷嘲熱諷當作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順路搭車,一路順風地抵達了自己的目的地。

這個例子,這種態度,適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吃力不討好,討好不吃力。”

再看一個類似的例子。

例2

南北朝時,徐陵在陳國做散騎常侍,出使隋朝。

隋文帝挑選了臣子中能言善辯的人,叫他們來對付徐陵。

當時正值初夏,天氣已經較熱,又因為徐陵是南方人,隋朝中有一人嘲弄徐陵說:“今天這麼熱,都是由你帶來的。”

徐陵見對方出言不遜,隨即應道:“早先王肅出使洛都,為他們製訂禮儀;今天我出使隋朝,使你們知道什麼是寒暑。”對方全都啞口無言。

徐陵用的也是順路搭車法。隋人無端指責徐陵帶來了炎熱,徐陵並不是以牙還牙,針鋒相對,而是順勢借對方的話題,先坦然地承認了炎熱是由自己帶來的,然後話鋒一轉,以此作為推理的前提,說之所以帶來炎熱,是為了要讓你們知道什麼是寒暑。順路搭車法,雖為幽默態度尋找載體,它不僅需要勇氣,還更加需要智慧。

例3

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前蘇聯代表維辛斯基在聯合國發表抨擊西方國家的長篇演說。當他講到中途時,荷蘭外交大臣插話說:“親愛的先生,您剛才的講話中有一處錯誤!”

很顯然,荷蘭大臣中途插話的行為是很不禮貌的。他的目的也就是想借此來貶低維辛斯基的發言,使之難堪。

對此,維辛斯基當然不能保持沉默。那麼,又該如何回敬才好呢?

“先生,謝謝你的提醒。不過,既然您到現在才指出我的錯誤,這說明您認為我前麵講的沒有錯誤。”

維辛斯基反駁對方的方法也是順路搭車法。荷蘭外交大臣中途指出他的講話有一處錯誤,實在是一個突然襲擊,其用心是不良的。維辛斯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但他既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針鋒相對,而是順勢接過對方所說的話,把它作為邏輯推理的前提,利用邏輯學矛盾關係——非此即彼的推理方法,推出如下結論——我前麵的話沒有錯誤。

維辛斯基的“順路搭車”,不僅使他擺脫了窘境,也充分顯示了他學者的機智和幽默。

我們讚賞和提倡正麵人生的勇氣,就是說不管遇到任何風浪,都是敢於麵對。但不等於什麼時候都去正麵衝突,直接對抗,尤其是在力量懸殊或反擊無效時,順路搭車法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12.語義雙關耐人尋味法

語義雙關,就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構成表裏兩層意思的雙笑語。語義雙關含意深刻,耐人咀嚼,餘味無窮,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且具有含蓄、幽默與諷刺的功能,論辯中使用,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也成為論辯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從前,有個縣官帶著隨員騎著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路口,不知朝哪邊走才對。正巧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走來,縣官在馬上大聲問老農:“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老農頭也不回頭,隻顧趕路。

縣官大聲吼道:“喂!停下!”老農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罕事。”“什麼稀罕事?”縣官問。“李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縣官百思不解地問。老農認真地回答說:“世上稀罕事多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不下馬呢?”

對於這位問路既不下馬,還大聲吆喝的縣官,老農機智地運用了語義雙關的手法來給予斥責和諷刺。借字麵的李莊之馬下了頭小牛卻不“下馬”的“稀罕事”,影射諷刺身為縣官大老爺連問路時該“下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麵的“畜牲”,斥責連做人常禮都不懂的縣官。

13.批駁詭辯混淆概念法

詭辯是論辯者憑著虛假的論據,否定真實的道理;或者將虛假的道理,說成是真實的,將次要的誇大為主要的,使現象變幻為本質,用支流掩蓋主流,故意在形式上好像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為其錯誤進行似是而非的論證。

詭辯偽裝成真理的麵貌出現,其危害性極大。

例1

有一位司令員的兒子不成材,整日遊手好閑、不務正業,孫子卻是三好學生。司令員常常教訓兒子。

有一天這個不爭氣的兒子被訓斥得不耐煩了,竟然頂撞司令員,說:

“我的父親當上了司令員,您的父親卻沒有當司令員,可見您的父親不及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是學校的三好學生,您的兒子卻不是,可見您的兒子不及我的兒子。既然您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您的兒子又不如我的兒子,那就是說您各方麵都不如我,您還憑什麼說我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