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1910—1935),原名阮鳳根,廣東中山縣人,生於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電影明星,曾被譽為中國的嘉寶。
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
之後,相繼在“明星”、“大中華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的都是在愛情、婚姻方麵屢遭不幸的少女或嬌媚潑辣的風流女子。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在其中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此後,在《野草閑花》、《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再會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國風》等一係列影片中擔任主角,在這批暴露社會黑暗,表現下層勞苦群眾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種飽受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婦、教員、舞女、妓女、藝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曆坎坷,屢遭磨難而一直奮鬥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個品格崇高的母親與一個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跡般地融合為一體,出神入化,令人心靈為之震動。
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並用適當的眼神、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準確的內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力結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她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功力。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給予她高度讚譽。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她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與之合作的演員;又以使觀眾“每片必看”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她的表演才華橫溢,光芒四射,達到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贏得廣大觀眾由衷的傾慕。
然而,她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1935年,由於與張達民的婚姻訴訟案,她與唐季珊的感情破裂,這使她心力交瘁,留下遺言後,服藥自盡,時年僅25歲。
1910年4月26日,阮玲玉出生在上海朱家木橋祥安裏的一間陰暗狹窄的小屋裏。阮玲玉的父親阮用榮,號帝朝,祖輩務農。由於當時農村凋敝,無以為生,遂離開香山縣到上海謀事,當上了當時上海浦東亞細亞火油棧機器部的工人。阮玲玉的母親姓何,也是廣東人香山人,21歲的時候嫁給了同鄉阮用榮。
在她小的時候,每當父親有些零錢,便會買張靠舞台邊的便宜歌劇票,帶她去看戲。舞台上的五光十色,演員的唱做動作,都在她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幸的是,1915年,年僅44歲的阮用榮,因積勞成疾而去世。
阮玲玉8歲上學念書,起初進的是私塾,第二年,轉入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崇德女子學校。
在校期間,由於視野開闊,阮玲玉有了更多的機會思考人生,她那與生俱來的憂慮氣質似乎更濃了。她的一個同學,在回憶阮玲玉在崇德女校讀書的情況時說:“她既不漂亮,又不摩登,不過臉上幾點細麻麻得很俏,態度也生得風騷一些,尤其是那一雙眼珠,滑溜溜的真攝人魂魄。”然而上學,對這對寡母孤女來說,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費用的重擔自不用說,而且,母女倆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母女倆得苦苦求情於心腸較好的主人家,讓她們有一個棲身之處。
阮玲玉沒有住校時,放學後,她還要扮演丫頭的角色,常常忙到主人們睡了才能學習,常常要熬到深夜,天色微明就得起床,偷偷溫習了功課又得幹活。但她不覺得苦累,一心要念書識字,成為“自立的女子”。
阮玲玉在母親幫傭的張家認識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命裏注定帶給她的是躲不過也逃不掉的孽緣。
這個男人叫張達民,生於1904年,比阮玲玉大6歲,是張家的小兒子。張老爺與張太太對這個小兒子格外寵愛,凡事皆依著他,使他從小就成了一個嬌生慣養的紈絝子弟。他自脫離學校後,說是踏入社會服務,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職業,與阮玲玉相識之初,他自我介紹說:在五馬路茂盛洋行內供職。
但張達民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富家浪蕩公子,他是一個受過五四新思潮影響的青年人,所以他對保姆的女兒並沒有歧視之意。
當時阮玲玉和母親靠當保姆和丫頭過活,生活自然拮據。於是,張達民就經常拿自己的錢去接濟母女兩人。慢慢地,張達民覺得自己越來越喜歡阮玲玉了,於是就說:“我們結婚好嗎?”當時阮玲玉在思想上對此並沒有準備,但是她的媽媽卻覺得這很好,因為一個傭人的女兒能夠嫁一個東家的少爺,這在當時是許多窮人子女夢寐以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