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宋美齡:跨越三個世紀的美麗與哀愁(1)(1 / 3)

宋美齡(1897—2003),廣東文昌縣人,出生於上海。與宋靄齡、宋慶齡並稱宋氏三姐妹,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憑借孔宋家族的強力支援與美國留學背景,活躍於政治、外交等領域,對民國曆史與民國時的中美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08年,宋美齡與二姐宋慶齡同時赴美國留學,先後在新澤西州薩米特鎮以及喬治亞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學校、威斯裏安女子學院就讀,1912年進入馬薩諸塞州的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College,MA),1917年回到上海從事教會工作,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1922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初次見麵,蔣立刻對宋展開了熱烈的追求。1927年12月1日,蔣宋兩人在上海結婚。1928年,擔任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校長。1932年,擔任中國航空委員會秘會長,並曾經負責當時中國空軍之組建,她把空軍經費存到香港銀行,造成了抗戰時空軍飛機數量嚴重不足的惡果。

1934年,配合蔣介石推行“新生活運動”。

1936年12月,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發生後,曾赴西安斡旋。1937年,蔣介石授權她掌握空軍,她邀請陳納德將軍整頓中國空軍,並且成為名義上中國空軍的總司令。由此,也被名為“中國空軍之母”。1938年,所著《戰爭與和平通訊》出版;組織婦女工廠和戰時學校。1938年,影響非常大的美國《時代》周刊把蔣介石和宋美齡作為1938年第一期的封麵人物,評選他倆為1937年的“世界風雲人物”。1943年2月,為了取得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更多支持和同情,宋美齡作為蔣介石的特使訪問美國。在美期間完成了對美國募款的任務,1943年,再次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封麵人物和年度風雲人物。1950年宋美齡來到台灣,開始了在台灣的生活。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於台北,而此時宋美齡與蔣經國矛盾漸現,遂於1976年離開台灣,遠走美國。1986年宋美齡返台,出席“蔣中正百年誕辰”紀念活動。1991年再次離台赴美,之後除了孔家甥輩過世外,不再回台灣。1994年後長居紐約。

2003年10月23日於紐約逝世,享年106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領袖及夫人中最長壽者。

宋美齡出身於民國時期一豪門望族,其家族在當時地位顯赫。宋氏共有姐妹3人,時稱“宋氏三姐妹”。老大宋靄齡,老二宋慶齡,老三宋美齡。宋家兒子名曰宋子文,宋氏家族與當時的蔣家、孔家、陳家號稱“四大家族”。

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孫裔孔祥熙,其曾任民國財政部長、行政院長。二姐宋慶齡是孫中山夫人,後來又當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弟弟宋子文亦當過民國財政部長與行政院長。

宋美齡出生時,其父宋耀如已成為上海灘上有錢有勢的百萬富翁,並且還是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的執行秘書長。相比她的兩個姐姐和哥哥宋子文,宋美齡生長的家庭環境更為優越。

小時候的宋美齡是個胖乎乎的可愛的孩子。冬天,母親倪桂珍給她穿上厚厚的棉襖,使得本來就胖嘟嘟的美齡顯得更圓了,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活像一隻滿地滾動的大皮球。她的一個叔叔看到如此有趣的景象覺得很好笑,就給她起了個“小燈籠”的綽號。

那時的她頭頂梳著兩根小辮子,用紅帶子紮著,然後卷成圓環。這種俗稱“螃蟹眼”的發型在當時的小女孩中是相當流行的。母親倪桂珍經常給她穿上背後開口係扣的短花布衣裳,鞋子做得看上去像個貓頭,兩旁伸出兩隻貓耳朵,上麵還繡著貓胡須和眼睛。長大一點後,母親又經常給她穿男孩的衣服,這一方麵因為她是一個頑皮的姑娘,舉止像個男孩,穿哥哥子文的衣服比穿姐姐們的衣裳顯得更自然;另一方麵是因為哥哥子文長得快,衣服很快就小了,以至於每兩三個月就要給他做新衣服,於是小妹妹美齡就成了他這些穿小了的衣服的繼承者。直到10多歲去美國前,宋美齡還經常穿男孩的衣服。

宋美齡聰穎靈敏,但比兩個姐姐靄齡和慶齡淘氣可愛。母親倪桂珍注重從各個方麵培養子女,不但讓女兒們學習識字斷文,而且希望她們精通針線活。因為刺繡是當時中國女孩的必修課,古代把刺繡作為“女紅”,把它與婦德婦言婦容並列為女子的“四德”。倪桂珍自己喜歡讀書,針線活不行,可她卻希望女兒們精通這門技藝。

為此,她請來一位刺繡師傅,那是一位針線活做得相當好又有些文化的寡婦。宋美齡活潑好動的天性使她對這種靜坐半天才能繡一條花邊的活感到很無聊,她一點兒也不願意學這活計,經常是坐不了一會兒就想開溜。大姐宋靄齡也不喜歡學刺繡,有一天她偶然發現在上海方言裏“女工夥計”與“女叫花子”的發音非常接近,就利用這個雙關語大做文章。她把自己的發現悄悄教給兩個妹妹慶齡和美齡,大家約好一起和這位師傅開個玩笑。第二天刺繡一開始,3個女孩就輪流把這位女工師傅喊做“女叫花子”,然後問這問那。每一個人叫一次,其餘兩個就笑個不停。開始這位女工師傅不明原因,後來終於發現了她們的秘密,她怒氣衝衝地去找倪桂珍,揭發了3個小孩對她的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