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陳璧君:在牢房中送走最後歲月的名門之後(1)(1 / 3)

陳璧君(1891—1959),字冰如,原籍廣東新會,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南洋巨富陳耕基之女,同盟會女傑,中華民國著名人物汪精衛的妻子。

1906年,自英屬馬來亞華僑小學畢業,進入璧如女校就讀。同年,因積極參與同盟會的活動,被吸收加入同盟會,並由此於次年結識孫中山的助手汪精衛。

1910年陳璧君同汪精衛等人赴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汪精衛被捕入獄,陳璧君探望並示愛。1912年,汪精衛出獄後,與其結婚。

汪精衛投日前,陳璧君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等要職,與宋慶齡、何香凝並稱當時政壇的女強人。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組建被日本人扶植的南京政府後,她一直追隨汪精衛,並為其出謀劃策。

1959年6月17日,因漢奸罪病逝在南京監獄,結束了從同盟會女傑蛻變為漢奸的一生。

15歲時,陳璧君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的華僑小學畢業,隨後進入當地的璧如女校讀書。陳璧君聰明好學,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而且從小對政治十分關心,早在華僑小學讀書時,就喜歡閱讀進步書刊,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蒙和熏陶。

陳璧君進入璧如女校的這一年,孫中山由日本來到檳榔嶼喬治市,在當地建立了同盟會分會。陳璧君積極參加同盟會的活動,表現出很高的愛國熱情。

同盟會分會在馬來西亞剛剛成立,非常需要吸收新的成員,幾個老會員見陳璧君熱情高,活動能力也很強,便將她發展為會員。於是,陳璧君成為同盟會中最年輕的會員。

同盟會所有活動都是秘密的,陳璧君不敢將她加入同盟會的事告訴父母。後來,她母親見她成天與一些成年人在一起忙忙碌碌,學習成績也下降了,便產生了疑心。在母親再三詢問之下,陳璧君便將她參加同盟會的事情告訴了母親。

陳璧君的母親衛月朗是廣東番禺人,她早年與陳璧君的父親一起到南洋謀生,是一個性格開朗、知書達理、深明大義的女性。衛月朗不但沒有過多地責備女兒,反而認為女兒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對她的成長是有好處的。女兒願意加入同盟會,就放心讓她去做吧。

陳璧君的父親陳耕基是當地有名的富商,他對幾個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除送他們進當地最好的學校讀書外,還從國內請了一位國文老師教授中文。當他知道陳璧君加入同盟會的事後,十分生氣,堅決反對。他說:“一個女孩子,不好好讀書,成天和一些男人們在外邊東奔西跑,像什麼話?”為此,衛月朗與丈夫發生了爭執。她說:“我們對同盟會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怎麼能隨便責怪女兒呢?孫中山先生就在檳城,我們可以當麵問問孫先生,聽聽他的意見再作決斷也不遲呀。”於是,衛月朗帶著陳璧君來見孫中山。

孫中山熱情接待了陳璧君母女倆。他向衛月朗介紹了同盟會在日本和東南亞一帶開展活動的情況,向她講了一些革命的道理。他說:“夫人,為什麼我們泱泱中國,屢屢遭受外國列強欺負?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如此災難深重,那麼多人背井離鄉來南洋謀生?就是因為滿清政府黑暗、腐敗、愚昧,貪官汙吏上下勾結,欺壓百姓,魚肉人民。如果再不起來造反,我們的國家就會滅亡,我們的民族就會遭滅頂之災。眼下,我們要發動大眾,團結起來,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隻有這樣,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我們的國家才會強大。祖國強大了,民族興旺了,我們這些在海外的華僑,才能挺直腰板,揚眉吐氣。”一番話說得衛月朗連連點頭。

沒過多久,衛月朗不顧丈夫的反對,也加入了同盟會。母女二人一同加入同盟會,這在當時極為少見,一時被傳為佳話。

1910年元旦,北京琉璃廠馬神廟胡同內,守真照相館在一陣“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開張了。幾個穿著時髦的年輕人,跑前跑後,張羅著照相館的生意。

照相在當時來說,是件非常新鮮的事兒,北京城內總共也沒有幾家照相館。可是守真照相館開業後,生意並不是很好,來照相的人不多。可這幾個年輕人似乎並不在乎,一副薑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神態。原來,守真照相館是革命黨人設在北京的一個秘密機構。這幾個年輕人,就是同盟會成員汪精衛、黃複生、羅世勳、陳璧君等人。

事情還要追溯到幾年前,當時還在檳城璧如女校讀書時,陳璧君就經常在同盟會的機關報上看到有個筆名叫“精衛”的人寫的文章,如《民族的國民》、《駁革命可以瓜分說》等,這些文章說理透徹、文筆犀利。陳璧君非常佩服作者的洞察力,這個筆名叫“精衛”的人是誰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陳璧君萌生了想見一見他的念頭。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當地同盟分會會長吳世榮先生。

一天,吳先生急匆匆地找到了陳璧君,對她說:“汪精衛先生到了檳城,就住在我家,你不是想見見他嗎?”“是不是那個寫文章的‘精衛’?”陳璧君問。

“正是,‘精衛’是他的筆名。”吳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