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張幼儀:中國第一位承受文明“災禍”的堅忍女子(1)(2 / 3)

1920年,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先到馬賽再到倫敦。到達馬賽港時,“我斜倚著船舷,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誌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裏,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來的表情的人。”據說張幼儀出國與徐誌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為的是讓徐誌摩知道要對家負起責任。

見麵後,徐誌摩第一件事便是帶她去買新衣服和皮鞋,因為他認為她從國內穿來的經過精挑細選的中式服裝太土了,會讓他在朋友麵前丟臉。

就這樣,心存無限希冀滿心歡喜的她,被他無聲的行為深深刺傷。隨後兩人拍了唯一的合影,給徐誌摩父母寄去。到英國沙士頓安頓下來後,他們的關係卻無任何改善。

此時,徐誌摩正瘋狂追求林徽因。這使他忘記了一切,包括張幼儀。在張幼儀的眼光裏,離婚就是被“休”,她堅決不同意,認為自己沒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條。兩人發生了爭吵,徐誌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一籌莫展的張幼儀隻能哭著寫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張君勱求救。她撐著沉重的身子一個人從英國到巴黎。在巴黎待了一段時間後,她隨二哥、七弟到了德國。

1922年,張幼儀在柏林生下了次子彼得,當她從醫院回家後,一直杳無音信的徐誌摩露麵了,來找她簽離婚協議——其時林徽因已經回國,他急著回國追求她。

林徽因曾經評價徐誌摩優雅、善良,總是苦自己而不肯傷害別人。可是挪到張幼儀身上,怎麼看怎麼覺得,徐對張的態度與這些評價毫不相幹。

在英國沙士頓,舉目無親的張幼儀惴惴不安地告訴徐誌摩,自己懷孕了。而徐誌摩竟連眼皮都不抬,“趕緊打掉”,甚至對怎麼打,在哪打都沒有興趣過問。張幼儀一句“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換來的是徐誌摩比石頭還硬的一句:“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他們在一個朋友家裏見麵,張幼儀說,“你要離婚,等稟告父母批準才辦。”徐誌摩卻用狠硬的態度說:“不行!我沒時間等!你一定要現在簽字!”張幼儀知道無可挽回,隻有含淚在離婚協議上簽字,這是中國曆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沒有吵鬧,沒有糾纏。張幼儀是明智的。在徐誌摩對她沒有了愛情的時候,她選擇了平靜地離開。其時,他們的孩子彼得出生還不到一個月。

簽好離婚協議後,徐誌摩跟著她去醫院看小彼得,“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顛倒”,“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

無論是徐誌摩還是張幼儀,在海外求學,一直都是靠徐誌摩父親的彙款。二人協議離婚後,徐家仍視張幼儀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給張幼儀寄200美金。戰後的德國,馬克貶值,一美元就能買很多食品,200美元能過上不錯的日子。

張幼儀雇了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1925年,彼得3歲時,死於腹膜炎。

彼得死後一周,徐誌摩抵達柏林,這是他們離婚後第一次見麵,當時,徐已經開始熱烈追求陸小曼。徐誌摩神采奕奕,而喪子後的幼儀瘦小憔悴,她贏得了徐誌摩的尊敬。他在寫給陸小曼的信中,說:“C(張幼儀)是個有誌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在德國期間,也曾有男子追求張幼儀,她回答:“我還不想結婚。”對此,張幼儀曾說道:“四哥寫信告訴我,為了留住張家的顏麵,我在未來五年裏,都不能教別人看見我和某個男人同進同出,要不別人會以為徐誌摩和我離婚是因為我不守婦道。”1926年,張幼儀回國。徐家二老將她收為幹女兒,徐申如將家產分成三份,兒子和陸小曼一份,孫子和張幼儀一份,老兩口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