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張幼儀:中國第一位承受文明“災禍”的堅忍女子(1)(1 / 3)

張幼儀(1900—1988),名嘉玢,江蘇寶山人(現屬上海)。民國女銀行家、企業家,著名詩人徐誌摩的第一任妻子。

張幼儀的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為當時的知名醫生。她的二哥張君勱,是中國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民社黨創立者;四哥張公權,曾任中國銀行總裁,是“政學係”重要人物。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1912年考入蘇州師範學校,1915年12月5日奉家庭之命與徐誌摩結婚。次年徐出國留學,張則在老家侍奉公婆。長子徐積鍇於1918年出生。1920年,到英國與徐誌摩相會。在英國期間,本來就欠佳的夫妻感情進一步惡化,原因是徐誌摩愛上了林徽因。張幼儀第二次懷孕期間,徐誌摩要求離婚並離家出走。張幼儀獨身去了歐洲,於1922年在柏林生下次子徐德生(又名彼得,1925年逝世)後,徐誌摩與之離婚。

離婚後在德國學習幼兒教育。1926年應公公徐申如之邀回國,當時徐誌摩要和陸小曼結婚,徐申如表示若張幼儀不同意這樁婚事,他就不允許徐誌摩跟陸小曼結婚。張幼儀在徐誌摩麵前表示同意,並繼續照顧徐誌摩的父母並成為其義女。

回國後,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1928年,在四哥張公權協助下接辦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很快使之扭虧為盈。她開辦了雲裳服裝公司並任總經理,引入新潮時裝式樣。與此同時,還涉足股票交易。1934年,幫助二哥張君勱的民社黨管理財務。

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與蘇紀之醫生在日本結婚。1972年蘇紀之病故後,去美國與兒子團聚,1988年逝世於紐約。

張幼儀14歲時,四哥張公權奉命視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誌摩的考卷,頗為讚賞,替妹妹看中了徐誌摩,並主動向徐家求親。徐家當時已是江南富商,家中開辦有電燈廠、蠶絲廠、布廠、徐裕豐醬園、裕通錢莊等,和擁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誌摩父親來說,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應,並送了聘禮。

這是一樁看似門當戶對的婚姻。兩家很快定下了婚事,當時男方16歲,女方13歲,都還在讀書。

張幼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呢?她談不到好看,也談不到難看。嘴唇比較厚,生得黑,性情和善,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為人頗受好評。3歲那年,她的母親曾經嚐試給她纏足,但是,她的二哥張君勱最終阻止了母親:“別折騰她了,她這樣太疼了。”張幼儀成了張家第一個天足女人。

那為什麼徐誌摩獨獨不樂意親近她呢?作為一個追求自由和浪漫的青年,徐誌摩對愛情充滿諸多的幻想和期待,別人要硬塞給他一個新娘,他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像刺蝟一樣豎起全身的刺。所以徐誌摩會在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鄙夷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更為不幸的是,從此,“鄙夷”成了他對待這位第一任夫人的基調。奉命成婚之後,看她百般不順眼。有一次,徐誌摩在院子裏讀書,突然喊一個傭人拿東西,又感覺背癢,就喊另一個傭人抓癢,一旁的張幼儀想幫忙,徐誌摩卻用眼神製止了她,那種輕蔑而不屑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栗。

出嫁前,張幼儀的母親告誡她,在婆家隻能說“是”,不能說“不”。但徐誌摩並不喜歡她,婚後,夫妻之間幾乎無話可說,張幼儀個性沉默堅毅,比較頂真,幫助公公理財,甚為得力,但這些老人眼中的優點,在活潑飄逸、熱情奔放的詩人眼裏,就是呆板無趣、僵硬乏味。

婚後,徐誌摩在妻兄張君勱的引薦下,拜梁啟超為師。婚後4年,兩人在一起的日子隻有4個月。張幼儀足不出戶,總是長時間跟著婆婆坐在院子裏縫縫補補。婚後她也曾寫信給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希望能完成中斷的學業,但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這些事情,使得讀書的願望成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為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而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