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張幼儀:中國第一位承受文明“災禍”的堅忍女子(2)(2 / 3)

人格

抗日戰爭期間,張幼儀囤積軍服染料,等到價錢漲到100倍,而且再也沒法從德國進貨的時候才賣掉,賺到一大筆錢。之後,她用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投資棉花和黃金,依舊是財星高照。

其間她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女子銀行一度瀕臨倒閉。1937年日本入侵上海,街上到處是出逃的人群,人們紛紛跑到銀行裏擠兌提款。因為現金準備不足,張幼儀隻得把女子銀行的大樓抵押給一家更大的銀行,來獲得現金支持。偏偏在這時,有一位男顧客跑到雲裳公司找到張幼儀,想要把她剛剛想方設法為銀行保下來的4000元錢提光。為了避免銀行倒閉,張幼儀提出以個人名義為那位客戶擔保,在6個月後連同利息把這筆錢給他。那位顧客說:“如果是你張幼儀告訴我,你擔保這筆錢,那我相信你。

我不相信別人的話,可是你講的話我信。”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張幼儀無論走到哪裏,都隨身帶著她和那位客戶簽訂的保證書。她說:“萬一我有什麼三長兩短,我希望發現我的人知道,我對這位顧客有責任。”就這樣,張幼儀以自己的人格和信譽,幫助女子銀行渡過了難關。

梁實秋回憶張幼儀時說:“她是一位有風度的少婦,樸實而幹練,給人極好的印象。後來每徐家有事,張幼儀都會盡力幫助。凡認識她的人,沒有不敬重她的,沒有不祝福她的。”張幼儀是個心有大愛的女子,徐誌摩罹難後,她每月還寄錢幫助陸小曼,並幫助徐家打理產業,作為幹女兒為徐誌摩的父母送終。離開徐誌摩,她從物質到感情,都成功地獨立。即使在暮年,也能無謂世俗的目光勇敢回應一段姐弟戀。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張幼儀離開大陸,移居香港。

在香港,張幼儀住處樓下有個鄰居,是一位叫蘇紀之的醫生,妻子和他離了婚,他有一個女兒和三個兒子,都隻有十多歲。通過朋友認識後,見他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不容易,張幼儀經常會幫他一些小忙。一來二去,兩個人慢慢地熟悉了。當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時,她首先寫信給二哥和四哥,征求他們的意見。

當時的風俗是,孀居的女人再婚會讓娘家失去麵子。張幼儀的四哥張公權始終沒有回複,一直告誡妹妹要遵從自己內心感受的二哥張君勱一會兒發來電報說“好”,一會兒又改變主意,發來電報說“不好”。反複幾次躊躇之後,他終於下定決心寫來信件:“兄不才,三十多年來,對妹孀居守節,課子青燈,未克稍竭綿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溝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讚一詞?妹慧人,希自決。”張幼儀同時也寫信到美國征詢兒子阿歡的意見:“爾在美國,我在香港,相隔萬裏,展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雲何。”在她看來,自己是個寡婦,理應聽兒子的話。

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得其父風韻。

1953年,53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日本東京一家大酒店舉行婚禮。婚後兩人共同生活了20年。

1967年,張幼儀在蘇紀之的陪伴下,回到康橋、柏林這些當年自己住過的地方。蘇醫生大半生在日本度過,從來沒有到過歐洲,張幼儀想帶他去看一看。張幼儀回憶說:“他和我坐在康橋河畔,欣賞這條繞著康橋大學而行的河流,這時我才發覺康橋有多美,以前我從不知道這點。我們還從康橋坐公共汽車到沙士頓,我就隻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麵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樣年輕。”這次故地重遊歐洲,勾起了張幼儀對往昔歲月的追憶,也讓她覺得有必要讓兒孫輩們了解徐誌摩。之後張幼儀親自赴台,找到徐誌摩當年在《新月月刊》的同仁和好友梁實秋,以及徐誌摩的表弟蔣複璁,希望由他們出麵,為徐誌摩編一套全集,資金由自己來出。1969年,台灣版《徐誌摩全集》出版,作為最早的一套《徐誌摩全集》,此書為後來人們對徐誌摩的研究提供和保存了很多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