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張幼儀:中國第一位承受文明“災禍”的堅忍女子(2)(3 / 3)

1972年,蘇紀之因為腸癌去世。安葬完丈夫後,張幼儀搬到美國紐約,住在兒子居所附近,過著簡單而有規律的生活。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做45分鍾體操,然後坐下來吃早飯:一碗麥片粥或者一個煮雞蛋。然後看報,探望家人,或者上一些德文、有氧體操、鉤針編織這類給老年人設置的課程。同時也延續著早年的習慣,每星期還會摸上幾圈麻將,允許自己一年有200美元的輸贏。

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也是新月社的成員,他非常欣賞徐誌摩,當年甚至盛裝參加了他和陸小曼的婚禮。多年後,他的孫女張邦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偶然得知自己的姑奶奶張幼儀原來竟是徐誌摩的前妻,於是有了兩個人之間的訪談。沉默一生的張幼儀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向侄孫女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起初,張邦梅將它寫成了畢業論文,之後又擴充為一部傳記文學——《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誌摩的家變》。

在對張幼儀的故事介入越來越深的同時,張邦梅和爺爺張禹九之間也發生了爭執。和張家的其他兄弟一樣,張禹九非常欣賞徐誌摩,認為他以自己的才華給張家帶來了巨大的榮耀。而張邦梅也對爺爺佩服徐誌摩佩服得五體投地,卻不懂得欣賞自己的姐姐感到氣憤。和張邦梅一家待在一起時,張幼儀從來都自由自在,但當有八弟在場的時候,她就會顯得不自然和拘謹,連說話的聲音都發生了變化,尖銳用力,生怕遭到質疑和譏諷,但偏偏張禹九就有把姐姐的意見看得無足輕重的傾向。由於兄長的幫助和自身多年的刻苦努力,張幼儀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家族中,她卻依然無力改變中國數千年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且張邦梅也提到,爺爺調皮搗蛋愛說笑,張家人都說他這點最像徐誌摩,卻每每被張幼儀正經八百的嚴肅態度壓了下去,這大約也是她和徐誌摩相處時的常情。

知道孫女在寫一部有關張幼儀和徐誌摩的傳記,臨終前,張禹九叮囑她,下筆時對徐誌摩“要仁慈一點”,並要求在葬禮上朗誦一首徐誌摩的詩。

1988年,張幼儀以88歲高齡逝世於紐約,安葬在市郊風景優美的Fernoeiff墓園裏,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字。梁實秋評價她說:“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名言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誌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誌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誌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麵,說不定我最愛他。

你最愛的人,傷你最深;能傷你最深的,才是你最愛的人。二者何為正解?也許,愛與傷害,從來都是相伴而生。

忘記一個傷害你的人,重新建築感情世界,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