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一生飛機情(2 / 3)

13.1963年“東風”104(後命名為殲5甲)測繪設計完後,在吃透的基礎上,我建議自行改型設計我國空軍急需的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5),得到總局和空軍等上級的讚同,並被列入計劃。1964年得到空軍批文正式提出該機的技術要求,我主持了改型設計和參與組織試製。1966年5月首飛,年底國家定型後投產。此後連續生產24年。該機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4.“文革”前,航空工業部已通知132廠要複製62式(殲7)飛機,同時先承擔殲7飛機飛行員頭盔和導彈發射架兩個部件的仿製。我為此曾出席62式技術協調大會等。

15.“文革”初期,我尚未徹底“靠邊”時,曾接上級通知,要我們研製垂直起降戰鬥機,我組織了20多人的小班子,進行摸底,包括采用升力發動機還是用垂直風扇的論證。後此任務不了了之,隊伍解散。

16.“文革”中被批鬥、勞改後複出,1969年底代表工廠生產指揮部於1970年抓殲7Ⅰ型的全機靜力試驗,完成後,在空軍機關部分當權者大肆否定殲7飛機的困難局麵下,為保住132廠的改型成果而不斷努力,終於不致使改型被全盤否定(要恢複原型生產),取得了三改三不改的殲7Ⅰ型重新試製於1975年國家定型後批生產的結果。

17.1973年初,經廠幾位主要領導同意,借調我去上海708設計組(運10飛機)工作,擔任運10技術總負責人馬鳳山的主要助手,分管飛機結構,馬非常大方地讓出他住的兩間房子中的一間讓我住下。在熟悉總的情況之後,審查簽發了飛機第一套圖紙(飛機發動機短艙圖)等。後因航空工業部有關領導得悉後反對,廠領導幾次電報追令返廠。我調上海回父母身邊搞飛機的夢落空(十幾年後,莫文祥部長告訴我可調上海時,我已年近花甲,不宜調動了。)

18.我任設計所長,主持殲7Ⅱ型和殲7Ⅲ型飛機的兩個改型。為解決殲7飛機的救生不安全問題,支持研製新的彈射救生方案,在部襄樊救生會議上爭得了研製權,此後又為殲7Ⅱ型爭得了獨立型號,指導飛機的改進工作。在各改進主要項目分別成功之後,殲7Ⅱ型飛機於1979年9月完成了鑒定定型,進入批生產,成為部隊主戰機型,並擴散至011基地兩廠同時生產。此機型與殲7M同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火箭彈射救生係統保證了在國內外連續多次安全跳傘成功,獲得航空工業部部長的嘉獎並獲全國質量金獎。

19.主持殲7Ⅲ型設計,1975年上報研製方案,獲得空軍同意。後我隨葉正大出國訪問,取得米格-21MФ的資料和情況,改按MФ設計殲7Ⅲ型。1978年中央軍委要求大上殲7,改由三廠一所聯合研製。我時任廠副總工程師,航空工業部令我兼任殲7大改(殲7Ⅲ)第二總設計師。直至1980年全部設計工作移交611所。1980年下半年部任命我為副廠長,中組部任命我為總工程師後,我還組織了一些殲7Ⅲ型的生產準備工作。

20.1979年開始奉命主持從英國引進平視顯示武器瞄準係統等七項電子火控設備改裝空軍的殲7飛機。裝引進設備及國內配套改進的飛機稱為殲7ⅡA型飛機。航空工業部任命我兼任總設計師。研製兩架原型機後進行了成功的飛行試驗,後空軍決定不要這種飛機,此機研製成果全部轉入殲7M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