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我與老伴(1)(3 / 3)

那個時候雖然工資不多,但這次還是買了一張快車臥鋪票,這是我第一次坐上臥鋪。出發前,老段給我準備了一大包尿布,她說小孩拉了,擦完就扔掉,不要再洗了,火車上沒法洗。

從沈陽到了北京站轉車,在候車室等車的時候,孩子哭得很厲害。有一位打掃衛生的女同誌看到這個情景,主動走過來說:“你這孩子肯定是餓了。”我說:“我馬上去衝點兒奶粉給他吃。”她說:“你不要衝了,把孩子給我,我給他喂一下奶吧!”真的碰上好心人了,抱過孩子,她把衣服一掀就開始給孩子喂奶。一位年輕的母親對不是她親生孩子的無私母愛,展現在我和眾人麵前,令我深深感動。雖然沒有著軍裝,我還是立正給她敬了一個軍禮。喂完奶,孩子就不哭了。她說你看這小孩就是餓的吧。她還問我,你這麼一個男同誌,怎麼會帶著這麼幾個月的小孩呢?我說沒辦法,他媽沒有奶,身體又不好,我得把他送到湖南老家去。她聽了很驚異地說:“哎喲,這麼遠,你一個人能行嗎?”

我的運氣還真不錯,在從北京到衡陽的火車上,我又碰到一位挺好的女同誌。她30來歲,在我的臥鋪對麵,也是當兵的,穿著軍裝。我因為帶著孩子,沒有穿軍裝。後看到孩子哭了,她說你就把孩子交給我吧,我來哄哄他,你好好休息一會兒。一路上她就幫我照顧孩子。我有點兒過意不去,說把你衣服弄髒了怎麼辦?她直說沒關係,一路上她也沒有怎麼睡好覺,整個過程都在幫助我。這個女同誌也姓劉,事後怎麼找她也沒有再聯係上。後來回想起來,感到在那個年月裏,雖然國家遭遇三年困難時期,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富裕,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誠摯、很純真,不管誰有困難,大家就會主動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雷鋒精神無處不在,令我感慨不已!

火車到了衡陽,父親提前一天從老家趕來接我們。

我們家鄉那個地方,將孩子的奶媽叫“親娘”,我叫她二嫂。她待我們的兒子很好,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她家裏也比較貧困,我們一個月給她20元錢,實在不算多,但我當時的月工資隻有62元錢,還有家庭經濟負擔,也隻好如此了。

孩子的“親娘”每次到我母親家,母親都很高興,總要做些好吃的,殺隻雞或鴨子給她吃,既表示感謝之意,又希望“親娘”營養好一點兒,奶水足一點兒,另外家裏有什麼好東西就送給她一點兒。孩子就這麼帶到兩歲。但到“文化大革命”中,這位“親娘”受到了影響,有人說她給地主家帶小孩兒,沒有階級立場,所以受到批評。她很有主見,堅持說:“這不就是一個小孩子嘛,有什麼不可以的?而且孩子的爸爸是個共產黨員,還在解放軍部隊裏工作。”但最終還是影響到她的一個兒子沒能夠參上軍,對此我幫不上忙,感到非常慚愧。後來我和劉英傑每次回老家時都一定要去看望她,也送一些紅包給她,以表示感激之情!2010年春節我們回家去找她時,家裏的門卻鎖著,聽人說前幾年全家遷到雲南去了。

1966年,老段又生了個女兒,取名玉娟。我說這怎麼辦?不能再送湖南了,隻好把孩子的外婆接來。那時老段的母親在長春幫她二哥家帶孩子,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就到長春把老人家接到沈陽。

那時候我們的住房隻有8米2。房子很窄小,給老太太弄了一個小床,架在門後麵。就這樣,嶽母就幫著我們帶女兒。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極“左”思潮泛濫,反動的“血統論”風行一時,鼓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先是老家不讓二嫂帶我的兒子了,孩子要給我送回沈陽來。我母親與七伯兩位老人一起,不遠千裏將孩子送到沈陽,那時我家的大孩子才兩歲多一點兒。母親在我家隻住了幾天,領導就來通知我,說你媽到這兒來,待時間長了影響不好。於是我們又不得不打電報,請父親盡快來沈陽,把母親接回湖南去。

我的嶽母70歲的人了,無依無靠,也因為出身問題,不能再住在我這裏,被迫送回長春,後來長春也不讓她待了,二哥又不得不把她送到農村。嶽母回到農村後,住在女兒家,最後就死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