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勤奮、團結、奉獻
《院士春秋》是總策劃、編輯費濱海同誌自籌資金,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采集編纂的一部收集了514位兩院院士的題詞和照片大型圖冊,旨在激勵廣大青少年立誌獻身科學事業,在社會上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
他多次來信,向我索要照片和題詞。他的熱情執著,令我十分感佩。在他的精神鼓勵下,2004年5月,我也寫了一段“自勉”的話,登在《院士春秋》第一卷第95頁上:
為人之本重在誠信治學之道貴在勤奮
最近十幾年,我應邀在一些大學、中學、小學和母校做了多場航空科普報告,氣氛十分熱烈,感人至深,難以言表,充分反映出廣大青少年朋友熱情奔放、奮發向上的好學精神。有了這樣的接班人,我們的國家就大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大有希望。
他們當中很多人要我簽名,並提出:你們院士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人生感悟是什麼?座右銘是什麼?這些問題一時還真是難以說得很清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我已經過了古稀之年。認真回顧自己的一生,如果擇其最重要者,大致可以用八個字加以概括:
誠信勤奮團結奉獻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自己一直信守著這樣的精神理念和做人準則。
誠信
誠信是由“誠”和“信”兩個字組成的。在字典中,誠的釋義為真心、真實,信的釋義為誠實、信任、信奉和信仰。
誠信是為人之本,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誠信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說,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回顧走過的路,從幼年開始,父母、家庭以及學校老師們都教育自己,做人要誠實,待人要講信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黨、團組織培養下,逐步形成了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和信仰。這就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我願做一頭孺子牛,努力奮鬥終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1955年,在組織安排下,我跨入北京航空學院的大門,這成為自己實現人生目標的起點,確定了自己的一生將以航空發動機的科研、設計、製造作為報效祖國的責任和事業。
1962年,我從北航分配到了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吳大觀等航空老前輩的關懷、培養下,開始把學校裏的書本知識與科研、工程的實踐結合起來,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1970年到2000年,我來到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624所),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與曆屆所領導和廣大職工群眾同甘苦、共患難,一起摸爬滾打,工作了整整30年。
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首批開拓者“十八勇士”,1964年就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嶺中安營紮寨,隨後一批批建設者們從全國各地來到這一片紅軍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巍巍觀霧山、滔滔平通河,見證了這一艱辛曲折的創業曆程。當年勞動建所的場麵至今還經常浮現在眼前,曆曆在目。每當回憶起來,我都感到非常的親切。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曆經的艱辛、坎坷釀成的甘甜,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精神在支撐著我們這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這窮山僻壤中,固守著這片熱土,為祖國的航空科研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呢?
答案隻有一個,就是對祖國母親的忠誠、對事業和理想的堅定信念!
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優秀道德品質在振興中華、強國富民曆史大潮中的傳承和體現,更需要在今天新的形勢下得到弘揚和發展。
勤奮
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人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數學家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文豪魯迅先生說:“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很顯然,凡是做出點成績的人,恐怕都是十分勤奮、以苦為伴的人。
我1937年出生,屬牛的。按照傳統說法,屬牛的人注定要勞碌一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覺得自己是比較勤奮的,是一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牛。
勤,就是要不辭辛苦。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無論從事社會公益事業還是平日待人接物,都應該做到不怕麻煩、不辭辛勞。古人說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還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跬步和積小流,都離不開一個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