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編 後 語(1 / 1)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首飛成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史上第一架自行設計的飛機,飛機上安裝的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台噴氣發動機——噴發1A。這是航空工業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在那一段激情燃燒、創造輝煌的曆史中,殲教1飛機的總設計師徐舜壽有著突出的貢獻。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飛機設計師,而且是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飛機設計人才的一代宗師。

時間過去了50年,為紀念殲教1首飛、紀念徐舜壽同誌,中國一航科技委同中國一航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一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從2006年底開始編寫徐舜壽同誌的傳略和這本紀念徐舜壽同誌的文集。這項工作得到了集團公司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林左鳴總經理對中國一航科技委“關於編寫徐舜壽傳略的請示”做了批示。他指出:“此事辦得很好,也很重要”,表明了“集團應全力支持”的態度,並要求“對徐舜壽傳略的編寫工作,要認真組織”,“保證出版質量”。

在曆時一年多的編寫工作中,編寫組得到了中國一航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中國一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及航空工業檔案館的大力支持。除提供大量的曆史檔案資料外,兩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同誌在型號任務異常繁重的情況下,抽時間閱讀書稿,給予編寫工作以指導。同時,還安排了徐舜壽同誌生前的同事、好友和年輕一代技術人員審閱書稿,提出意見。

在初稿形成以後,我們又請李澤藩、管德、屠基達、馬承麟等與徐舜壽有長期共事經曆的同誌給予審閱。編寫組還訪問了劉鴻誌、李在田、蘇安生等老同誌、老領導,他們對書稿都提出了寶貴的補充和修改建議。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舜壽同誌的家屬給予編寫工作極大的支持。徐舜壽夫人宋蜀碧將她尚未完成的回憶錄初稿和精心保存的家信、照片、文革殘稿無保留地提供給編寫組,並同意公開引用;長女徐汎、長子徐汶都抽出大量時間與編寫組進行討論,提供大量鮮為人知的照片並花費很大精力仔細審閱書稿。小兒子徐源遠在異國他鄉,但仍認真地閱讀了書稿,提出了自己的寶貴意見。

在編寫過程中,編寫組人員通過一次次研讀徐舜壽同誌留下的各類文稿,包括在文革中的殘稿和僅存的57封家信;一次一次對老專家、老前輩進行訪談,直接感受他們對徐舜壽的懷念、欽佩和深厚的友情。在記述他短暫而坎坷的人生曆程、梳理他在飛機設計和航空科研方麵思想的同時,深深體會到了他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良苦用心,了解了他對飛機設計事業的傑出貢獻。編寫的過程成為我們深入學習徐舜壽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後即擔任航空工業領導職務的原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徐昌裕,在他的口述回憶——《為祖國航空拚搏一生》中回顧“文化大革命”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幹擾和破壞時說道:

“‘文化大革命’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損失了很多有才幹的人才……技術人員中,徐舜壽、昝淩、虞光裕、董紹鏞等也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了。徐舜壽死時才51歲!現在看起來,七機部那一批人如任新民、梁守槃等,當時和我們這些人的水平都差不多,後來他們都已成為院士,都是很出名的專家,他們那時候都被保護起來了,沒有受到衝擊。我們死了這麼多技術骨幹、尖子,很可惜。”

一句“徐舜壽死時才51歲!”道出了所有熟悉和了解徐舜壽的人們的痛惜之情。

徐舜壽的生平際遇,是曆史、民族和國家的悲劇;徐舜壽的功績,是一代航空人奉獻精神的豐碑;徐舜壽的科研設計思想,是中國航空工業前輩智慧的集成和結晶。在我們細心品味徐舜壽的人生、品德、思想和命運時,應該想到他遭遇的悲劇不應該重演,而他的精神應該發揚光大,他的思想應該傳承和發展。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