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1899.8—1977.8),江西永修人,原航空工業局副局長。1923年畢業於南昌第一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參加了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同年加入共青團,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1938 年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空軍地勤學校、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學習,曾任蘇聯空軍少尉、上尉機械師和準校工程師、副科長、少校總檢驗師等職。1938年回國後曆任新疆航空訓練班黨支部書記兼教員、18集團軍工程學校校長、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三分校訓練部工程科主任、軍事學校工程主任、俄文學校秘書長、中央軍委作戰部空軍組組長、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政委等職。1949年3月被任命為軍委航空局政治委員,1951年6月任空軍副司令員。1952年轉業到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任副局長、第三機械工業部顧問等職。王弼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7年8月去世。

1949年8月10日,中央決定派劉亞樓、王弼、呂黎平3人組成代表團,赴蘇聯談判關於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問題。1949年11月,空軍成立,王弼被任命為空軍副政治委員兼空軍工程部部長,1951年6月任空軍副司令員。

在空軍期間,王弼對空軍成立與建設,尤其對航空工程機務工作建設,花費了許多心血,直接參加了組建新的航校和部隊以及組織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等工作。在建立航空修理網並轉而為航空工業打基礎方麵,成績顯著。他負責航空工程機務工作的技術、組織與條例建設,保證了訓練與作戰飛行。他重用知識分子,重視技術工作,繼承了延安時期鼓勵優待技術幹部的好傳統,以適應空軍這個高技術兵種的建設和作戰要求。

1952年1月,王弼轉業到地方,先後在二機部、一機部、三機部航空工業局任副局長及教育局局長等職,主管航空教育方麵的工作,為航空事業培養出大批人才。他認為從事航空工業的人員,必須政治思想好,有文化、有技術,才能製造出好的飛機和航空產品。1951年11 月4 日,航空工程教育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弼任副主任,到1952年8月23日,委員會擬訂了飛機製造、飛機設計、發動機製造、發動機設計4個專業的教育計劃;保送了700名優秀學生於1952年暑假進入航空係學習;完成了西南工業專科學校並入北京工業學院航空係工作;在南京成立華東航空學院;在北京成立北京航空學院。1952年8月28日,北京航空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王弼任主任委員。根據周恩來總理關於“辦一所航空大學是應當的,需要的”指示,他積極建議將各大學航空係集中,辦成幾個獨立航空學院,加速培養人才,並積極進行高等院校航空係的合並工作。為了使人才配套,王弼積極倡議籌建新的航空中等專業學校,到“文化大革命”前,航空工業先後辦起了北京、沈陽、南昌、上海等15 所航空中等專業學校,培養了4萬多名畢業生。王弼還倡導各工廠開辦技工學校,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培養出畢業生6萬餘名。

王弼深知辦學必須有資金,而當時國家的財力、物力有限,所以他明確提出勤儉辦學的原則,要少花錢、多辦事。他提出辦一所中專,給3個“30”,即30萬元投資、30名教師、30台設備。為了辦好學校,他不顧年高體弱、四處奔波,選擇校址,籌建校舍,解決學生來源、教師配備、器材調撥及畢業生分配等問題,為航空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