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輝(1915.5—1998.5),江西上猶人,太原民航修理廠(現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太航)首任廠長兼黨委書記;國營峨嵋機械廠(現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飛)首任廠長;湖南航空工業局局長兼局黨組書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指導員、巡視員。參加了湘贛蘇區反“圍剿”,並隨賀龍領導的二方麵軍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後任陝甘寧邊區獨立二營政委、獨立三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129師358旅直屬政治處主任。1939 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三大隊教導員、抗大五分校政治處主任、蘇北軍區政治部組織科長以及新四軍第三師和東北野戰軍團政委、第四野戰軍第39軍後勤部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軍委民航局華北辦事處副政委,1951年7月任太原民航修理廠政治委員,1953年1月任國營第221廠(現中航工業太航)廠長兼黨委書記。1956年5月任國營峨嵋機械廠籌備組主任,1959年4月任廠長。1961年3月任國營湘江機器廠(現中航工業南方)廠長兼黨委書記,1970年7月任013基地主任,1974年7月任湖南航空工業局局長兼局黨組書記,1977年任湖南省國防工辦副主任,1978年7月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曾任四川省省委委員、湖南省委委員。1982年12月離休,1998年5月去世。

隨著中國民航和航空工業的創立,於輝毅然投身到航空工業建設中。1950年11月起,軍委民航局華北辦事處副政委於輝奉命將天津小孫莊倉庫存放的全部航空器材設備遷往太原。1951年1月8日,軍委民航局正式決定,在太原大營盤火柴廠舊址建立機械修理廠,由副政委於輝領導建廠工作。機械修理廠於1951年1月15日動工興建,4月25日勝利完工,曆時100天,高速度地完成了建廠任務。1951年5月1日,太原民航修理廠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1951年7月,軍委民航局轉發總政治部命令,任命於輝為政治委員。1952年5月中央軍委和政務院聯合發文,將民航修理廠所轄天津、上海、太原三個修理廠的人員、設備、資產等原封不動地撥交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以增強航空工業的基礎。1953年1月修理廠更名為國營第221廠,於輝改任廠長兼黨委書記。1953年,工廠從發動機修理轉向航空儀表測試設備製造,並取得新的突破。同年第四季度,航空工業局做出了將221廠改建成航空儀表廠的決定。

1953年初,航空工業局向工廠下達了製造航空儀表測試設備的指令,製造高壓配重試驗器、低壓配重試驗器、轉速表試驗器、儀表玻璃切割器、八麵水銀柱5項任務。於輝親臨現場指揮,經過全體員工的大膽探索,通力協作,努力攻關,僅以半年時間就高質量地完成了這5項新品任務。

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一年半時間裏,在於輝的帶領下,該廠先後快速試製出五項航空儀表試驗器和各種液柱壓力計,試修了新式航空電動地平儀,製造出各種壓鑄模,試製並生產儀表小軸、寶石軸承、遊絲等。全廠職工經受住了種種考驗,在技術和管理上取得了一係列的突破,研製出新中國第一塊航空儀表———空速管和磁羅盤,這一成就被朱德副主席稱讚為“馬槽裏飛出了金鳳凰”。

1954年2月,在工廠召開的第一屆技術人員專業會議上,於輝做了《搞好新品試製工作,堅決完成國家計劃》的報告。這次會議為保證工廠實現從修理到製造的轉變和順利完成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批航空儀表及今後的新品試製任務,在思想上、組織上、技術上和管理製度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4年3月航空工業局做出決定,南京的221 分廠將於當年四季度遷太原與工廠合並,以及在此之前,1953年6月航空工業新建12個工廠之一的432廠(即後來的國營峨嵋機械廠)開始籌建,為兩廠分家做準備工作。對此,工廠組成了“分家與合廠”聯合委員會。1954年3月初,於輝帶領工作組乘車南下,到國營第320 廠(現中航工業洪都)與吳繼周廠長商談關於派實習生去該廠學習教練機修理技術和生產管理業務的計劃,並達成有關飛機廠協助432 廠開展修理生產準備工作的協議。1954年8月,航空工業局派工作組到太原與工廠黨委共同圈定兩廠分家人員名單和器材、設備、財務等分配細節。兩家分廠之後,於輝調任432 廠廠長,開始了新的建廠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