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真(1917.12—),山西清徐人,航空工業局 122廠(現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哈飛)首任廠長。1937 年4 月參加革命,同年9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分會副大隊長,中共山西省榆次縣縣委書記,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21 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晉綏軍區八分區獨立遊擊大隊(團)副政委,晉綏八地委城工部部長,太原市工作委員會武裝部長。太原市解放後,任中共太原市市委委員、勞動局局長兼太原市工委副書記、市總工會主席,山西省總工會副主席。1951年11月任航空工業局第121廠(現中航工業東安)生產副廠長;1952年4月任航空工業局122 廠廠長,1957 年後任西安慶安機器廠(現慶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慶安)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經委副主任兼軍工局局長,陝西省國防工辦副主任,國家計委國防計劃局局長,第八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82年離休後,受航空工業部黨組委托,協同有關部門組建了中國海洋直升機公司並任副董事長。

1951年4月1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正式建立,同年11 月,馬真作為我國航空工業初創時期的開拓者和建設者,肩負著航空報國的神聖使命,從山西省調往哈爾濱航空工業局第121廠任副廠長。1952年4 月1 日,飛機修理部分從121 廠分出,他就任新成立的航空工業局122廠廠長。當時全廠僅有1400 多人,4 個車間,原材料嚴重不足,機器設備、儀器也不完全配套,修理環境十分艱苦。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不斷深入,一批批急需修理的各種飛機陸續進廠。馬真剛剛上任,就承接了烏特伯教練機和圖-2俯衝轟炸機的修理任務。麵對這些龐然大物,大家都非常陌生,他帶領全廠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在幹中學,在學中幹,不斷摸索,反複實踐,克服重重困難,邊抓基本建設邊接受飛機修理任務。1952年秋,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和東北局、哈爾濱市負責人來廠視察時,馬真根據工廠發展需要,要求解決3 個問題:一是增建兩幢單身職工宿舍;二是修建從平房到哈爾濱市區的公路;三是從哈爾濱市抽調千餘名幹部和技術工人。隨後國家給工廠調配了人員,航空工業自己辦的中專和技校的畢業生也源源不斷補充進廠,並分配來一批批大學生。一支年輕的、富有朝氣的、勇於上進的職工隊伍迅速成長壯大起來。

1953年12 月,國家批準工廠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方案,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成為輕型轟炸機工廠。為了提高飛機修理質量,滿足空軍需要,馬真組織對工廠進行了3 個方麵的整頓:一是全麵推行工藝規程,把它作為工廠的“法律”在全廠嚴格執行;二是建立嚴格的各種責任製,對改變各項管理鬆散無序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為了從根本上扭轉生產先鬆後緊、不均衡和管理混亂的局麵,他接受蘇聯專家的建議,推行階段裝配到總裝的工作流程,並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經過半年多的反複實踐,終於取得成功,前鬆後緊、忙亂被動的狀況不見了,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形成了有節奏的均衡生產,達到每月修理8~10架圖-2飛機的水平。為了盡快適應修理與新品試製,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馬真提出了以固定專業逐級培養與大膽放手在實踐中鍛煉相結合的辦法,在工廠開辦了業餘中小學、各種專業訓練班、技術學校和廠辦大學,通過各種辦法開展職工培訓,使職工技術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從而開創了全麵開展飛機修理的嶄新局麵。從開始承修烏特伯教練機和圖-2兩種飛機,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擴大到修理並開始製造轟5輕型轟炸機,並為後續多個新機型的研製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