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祥(1923.10—),山東夏津人,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首任廠長。1938 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八路軍129 師支隊通訊員,河北抗戰學院指導員,八路軍120師政治部宣傳幹事,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巡視團副團長,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幹事,第四野戰軍軍工部第三兵工廠政委,沈陽53工廠監委(政委)、黨委書記。1952年調入航空工業,任國營第111廠(現中航工業黎明前身)廠長。1956年4 月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廠長。1958—1961年在北京航空學院特別班學習。1960年11月後曆任國營鬆陵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沈飛)廠長,沈陽市第二工業部部長、市委書記處書記;1972年任沈陽市革委會常委兼國防工辦主任、黨的核心組組長;1978年4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1年9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2 年任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51年獲沈陽市勞動模範稱號,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全國總工會第七屆執行委員。1999年6月離休。

1952年,莫文祥進入航空工業戰線,被任命為111廠廠長,開始了創建“航空噴氣技術搖籃”的組織領導工作。組織完成了大批噴氣式發動機修理任務,職工的修理技術大為提高,使126 台有火焰筒故障的發動機得以修複出廠。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通過4種2000多台噴氣發動機的修理、裝配、試車和近3000種零備件的製造,培養出一支專業齊全的職工隊伍,較好地掌握了製造技術,為從修理過渡到製造打下了基礎。

1954年,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命令:在沈陽建設航空噴氣發動機製造廠,新廠在111廠的基礎上,由111廠負責包建。1954 年6 月1 日,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破土動工。根據航空工業局製定的“老廠創建新廠”和“一長雙跨”的原則,莫文祥統籌兼顧新、老兩廠的全麵工作,使新廠建設和新發動機試製能夠充分利用老廠的條件,實行合理的平行交叉作業,為殲5 飛機配套的渦噴5 發動機試製工作先行在老廠展開。

1954年,工廠開始推行蘇聯“一長製”的企業管理辦法,莫文祥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把黨的傳統作風和政治思想工作同“一長製”的組織管理原則結合起來,強調貫徹“一長製”必須依靠黨的領導,告誡各級幹部,“一長製”絕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他盡量避免照搬照抄蘇聯的做法。195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做了調查,寫出了《關於推行“一長製”及黨的工作報告的情況》,肯定了莫文祥的經驗,並在全國企業領導幹部會議上進行推廣。

1956年,鑒於兩廠分立條件已經成熟,過渡形式已經完成曆史使命,4月1日起,兩廠正式分為兩個獨立的經營單位,莫文祥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第一任廠長。

在莫文祥的組織下,新老兩廠試製的首批渦噴5發動機於1956年6月通過試車鑒定,轉入成批生產,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4個月,當年就生產出40台。同年11月,沈陽航空發動機廠建設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質量總評為優。該廠總投資2.1億元,生產建築麵積23萬米2,設備2000台,職工1.3萬人。工廠建設從開工到投產隻用了一年半時間,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3 個月,實現了中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廠建設和試製新發動機的高速度。195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給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全體職工發了賀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