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1912.10—),河北深澤人,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一任院長、黨委書記。1930 年投身革命,參加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紅色革命互濟會,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中共黨員。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員,團市委書記。1932—1937年被關進國民黨監獄。1939 年赴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留校任馬列主義教研室研究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曆任中共鄉吉特委書記、陝北工學幹部處長、中共平北地委副書記、中共平西地委組織部長、中共冀察區委城工部長、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中共察哈爾省委組織部長、中共晉察冀北嶽區二地委書記、中共晉中區委副書記、中共晉中南下區委書記、中共長沙地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華南分局委員、粵西區黨委第一書記兼粵西軍區政委。1954年6月,武光被中央任命為北京航空學院第一任院長。1956年8月,當選該院黨委書記。1963年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197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1982年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離休。
武光在北京航空學院擔任了10年院長。在此期間,他團結學院領導一班人,積極探索工科高等學校的辦學規律,形成了較為係統的辦學思路,並成功地付諸實踐,成績顯著。1959年5 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這是對成立才7 年的北航給予的充分肯定。
武光在北航的10年中,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高質量人才和創辦高水平大學為己任,細致深入地抓好各方麵工作,製定了十六個字校訓:“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麵發展、勇於創新”,提出校長工作的“十字法”:“招、教、科、學、物、生、體、文、勞、思”。他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青年學生要正確處理政治業務關係,要又紅又專,全麵發展,又明確提出全麵發展必須有重點,就是又紅又專,要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不能把獨立思考、獨立學習說成是在發展個人主義。20世紀50年代後期,針對有些同學參與勞動熱情很高,而對學習有所忽視的現象,他指出學生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黨團員要立即帶頭恢複學習風氣、學習秩序。
武光認為教學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為此,他提出要尊重和發揮老教師的作用。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骨幹教師,采取培養研究生、向蘇聯專家學習、教研室集體討論、試講、校內外短期進修、下廠實習、開展專題研究及出國進修,培養全體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基本功,使北航教師總體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他還重視基礎設施尤其是與教學、科研息息相關的實驗室建設。武光到北航任職時,教學實驗室隻有14個,到他離任時,全院已擁有56個實驗室,有力地保證教學和科研的進行;他深知學校辦得好壞,學生質量高低與教材質量有密切關係,提出全院要寫出理論聯係實際、適合我國情況、反映最新科學成就、頭等水平的教科書,以及編寫教材要遵循“高、精、尖、虛、實、係、重”的七宗方針,即高質量、精而不濫、蘊涵尖端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論又要有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知識、係統化、重點突出;他強調高校的科學研究要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敢於創新、敢為人先,要有組織、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開展,破除神秘化、放大膽子、允許失敗。武光同誌敢於破舊立新,提出培養高質量的學生,“關鍵在於培養又紅又專高質量的教師”,北航在師生中進行“永爭第一,永遠創新”的教育,並且要求教師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思想要貫徹始終。1958 年,武光卓有成效地領導全院進行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3個型號的研製,以教學與科研、設計、試製相結合的實踐,認真探索與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也使北航的教學、科研在理論聯係實際上前進了一大步,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