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1923.1—1992.6),陝西臨潼人,飛機附件製造廠(現慶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慶安)籌備小組主任、首任廠長兼黨委書記;陝西航空工業管理局首任局長、黨組書記。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起曆任陝西關中專署科員、新正縣科長、淳旭縣政務秘書,陝西渭北總隊副政委、政委;1949 年 3 月任西安空軍修理廠政治協理員、廠長;1953年5月起曆任飛機附件製造廠籌備小組主任、建廠委員會主任;1956 年 1 月任飛機附件製造廠廠長、黨委書記;1966年2月任國營慶安機械製造公司(現中航工業慶安)經理;1973年10月任陝西航空局首任局長、黨組書記;1978年6月任陝西省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中共陝西省委國防工委副書記;1983 年5 月任陝西省國防科技和航空工業辦公室副主任、陝西省國防科技和航空工業辦公室委員會副書記;1985年11月—1992年任陝西省委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6月去世。

1953年5月15日,在二機部航空工業局的直接領導下,飛機附件製造廠籌備小組在北京成立,張基被任命為籌備小組主任。1953年9月,張基率領籌備小組成員通過認真的實地考察和分析,提出飛機附件製造廠在西安市西郊土門地區建廠的方案。1953年底,工廠機構由籌備小組過渡到籌建工作組。1954年12月,該方案獲得國家正式批準,並確定了工廠初步建設方案。

根據上級要求,張基負責航空發動機附件廠(現中航工業西控)和飛機附件製造廠兩廠一起籌建的工作,為使基建工作有秩序地進行,在二機部和西安市委的領導下,成立了建廠委員會,張基任建廠委員會主任,對工廠基建工作實行全麵領導,在組織完成征購土地、遷移安置居民工作的基礎上,與華東三公司、二機部七局和西北第二工程公司等多家基建單位簽訂建設合同。

飛機附件製造廠建廠所在地是古墓地,為了能提前完成建廠任務,張基帶領建廠組成員,根據古墓群的分布特點,認真研究籌劃,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並動員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200餘條,蘇聯專家提出建議250餘條,這些建議大部分相繼被采納,保證了前期工作的進展。經過充分準備,1955年3月17日,福利區宿舍工程開始動工,10月15日,廠區工程開始動工。工程分兩批進行,第一批工程主要有輔助生產廠房、木工廠房、壓縮機站、鍋爐房、器材庫、辦公大樓等工程,共計11座約2.7萬米2,還有部分管道和附屬工程。

1956年1月,二機部正式任命張基為飛機附件製造廠廠長。同年4 月,召開首次黨員大會,成立了黨委會和黨的監察委員會,張基兼任黨委書記。這一年也是飛機附件製造廠建設大發展的一年。根據國務院“工廠1957年建成,1958年正式投產”的要求,張基立刻將建廠總進度進行了重新安排和部署,加快廠區第二批工程的建設步伐,主要有生產廠房、裝配廠房、熱工廠房等共計12座約4.2萬米2。其他如電訊工程、管道工程等部分輔助工程也先後開工。1956年7月,部分生產廠房首先臨時動用投入生產,8月底結束土建工程;10 月底完成設備安裝工程,比原建廠總計劃進度提前了1年零2個月;11月成立鉗工、鈑金等生產車間;12月各生產車間均相繼投入生產。

在飛機附件製造廠的建設過程中,張基帶領職工推行了“三邊”政策,即一邊建設,一邊試製,一邊生產。1957年3月工廠正式開始試製液壓產品,第一個液壓產品於8月試製成功,全年共試製成功的產品還有操縱杆、助力器、信號槍、液壓電磁閥、艙調器、電動機構、炸彈控製等18項,投入批生產13項,產值約134萬元。同時,在張基的帶領下,工廠利用剩餘生產能力,積極組織民品的生產,先後生產的民品有魚口鉗、平車軸、克絲鉗、活塞筒、幹燥噴灑器等,還測繪了久保田拖拉機,並擬生產鍋駝機。全年民品產值約135萬元,占總產值的50.3%。同年8 月,根據中央關於擴大健全企業民主管理製度的指示精神,張基積極貫徹落實有關要求,在西安市委第二工業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工會工作組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工廠職工代表大會製度。9月,建立了軍代表室,貫徹了軍事代表製度,加強了質量監督,促進了用戶代表與生產單位之間的關係。11月,飛機附件製造廠建設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委員會的全麵檢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