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生(1923.7—),河北深縣人,航空材料研究所(現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航材院)首任黨總支書記。1939年8月參加革命,曆任深縣莊窠頭村青年抗日救國會副主任、青年抗日先鋒隊指導員,交河縣政府實業科科員、財經科副科長、機要交通局局長、八區區長兼區小隊隊長;冀中區稅務局科員、冀中十一專區工商局股長、稅務局副局長;冀中南下縱隊第一支隊直屬隊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皖南徽州專區稅務局局長,皖南區稅務局秘書兼科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安徽省稅務局秘書主任、副局長;沈陽國營第111廠(現中航工業黎明前身)、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黎明)辦公室副主任兼行政處長、專家辦公室主任;1956年7月—1957年8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副所長兼黨總支書記;隨後,又先後任哈爾濱國營東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東安)副廠長兼總會計師、第二機械工業部西南辦事處副主任、哈爾濱國營新風加工廠五人領導小組成員、國營東安機械廠革委會副主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精密機床修理總站黨委書記兼站長、國營東安機械廠黨委書記,1983年底離休。

1955年5月,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決定組建航空材料研究所(簡稱航材所),馬全生被抽調組織籌建工作。當時,籌建工作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科研辦公場地和科技人員。為盡快開展研究工作,馬全生陪同蘇聯專家先後到沈陽鐵西區興華街和北京葦子坑察看地點,因所占麵積、周邊狀況都不便作為研究機構基地而作罷。經請示和協商,將北京工業學院東皇城根的舊址轉讓,騰出南門倉的20 多間平房和兩個糧倉作為航材所科研和辦公的臨時用地。與此同時,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馬全生到有關部門、廠所、研究機構、大學招募從事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

1956年5 月26 日,航空材料研究所在北京工業學院原址禮堂隆重召開了成立大會。馬全生作為副所長兼黨總支書記主持了大會,會上還表彰了30 多名建所積極分子。當時,航材所職工已有300餘人,彙集了許錫纘、榮科、範棠、吳伯鴻、冷永寬、劉多樸、馬培亨等著名專家。

1957年5月,二機部做出決定,將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腳下冷泉村的常規兵器研究所撤銷建製,把此地作為航材所的固定所址。同年夏天航材所開始了大規模的搬遷工作。

1957年8月,馬全生奉調到國營東安機械廠擔任副廠長,主管行政和福利工作。當時,工廠處在初建時期,大多數職工都住在單身宿舍,職工食堂管理和住房需求問題亟待改善。馬全生提議並實行了生產車間與機關科室職工錯時就餐,以及廠領導每月輪流到食堂與職工一起就餐等改進食堂秩序的措施,同時改善飯菜質量和加強衛生管理。對職工急迫的住房需求,他始終堅持群眾觀點,邊耐心向職工做解釋、說明工作,邊按照國家計劃,積極組織建築材料進貨,修建職工住宅;開辦理發館、療養所、浴池等,改善職工福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