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川(1916.8—),河北定縣人,國營平原機器廠(2004年10月與豫北機械廠、國營豫新機械廠、巴山機械廠重組整合為新鄉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新航)首任廠長。1937年10月在河北博野縣參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起,張一川先後在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政治部導報社、印刷所、報社工廠、印書館任排字工、印刷員、印刷股長、工務長,畫報社工廠廠長,印刷廠廠長以及出版發行科副科長等。1954年5月轉業,調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北京飛機修理廠總裝車間主任,1956年7 月擔任副廠長。1956 年11 月調任國營平原機器廠廠長。1970年10月調入湖北荊門水上飛機製造廠工程建設指揮部工作,1973 年任該廠黨委書記。1978年1月調平原機器廠任黨委書記,1980 年9 月任該廠顧問,1984 年4 月離休。

1956年11月,張一川被調到國營平原機器廠任廠長。當時工廠轉入航空工業不久,技術欠缺,設備陳舊,試驗手段比較落後。隨著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該廠接受了大批量的新品試製任務。為滿足各型飛機附件產品的配套需要,他帶領全廠幹部職工,積極投入產品試製和生產,滿足主機廠配套急需。同時,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管理,組織技術攻關,培養了一支過硬的航空生產技術骨幹隊伍,許多人從不懂航空技術變成航空生產技術管理行家。工廠由最初的複製、測繪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建立了一整套航空企業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技術和管理製度,保證了航空附件科研設計和生產的穩步發展。

1958年4月,張一川和總工程師參加了在西安召開的航空工業企業領導幹部會議,大膽地接受了為20號、45號、22號、27號飛機、發動機配套的“高空座艙標準狀態設備”產品任務。當時的平原機器廠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新品試製和批生產的經驗,各種條件有所好轉。但是,也隻能承擔開關、閥門之類的小型附件的生產。接受任務後,張一川在全廠幹部職工中開展了生產條件的“論戰”,發動群眾討論“能不能幹”的問題。經過討論最終確定了“我們不僅要接受任務,而且要堅決保證在平原機器廠試製成功高空座艙設備”的目標,並采取了“邊擴建、邊試製、邊生產”兩條腿走路方針。

1958年8月,新產品試製工作全麵開展,試製過程中,確實遇到了重重困難。首先是技術力量的不足,“五大產品”有四大部分是鈑金、有色金屬焊接,工廠根本沒有相關技術人員。張一川一方麵積極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另一方麵派技術人員赴兄弟單位參觀學習。在上級領導和兄弟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平原機器廠技術力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為後續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專用設備和專用工裝問題。按照工藝要求,需要在工廠原有設備基礎上增加700餘台設備,雖然當時上級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有些設備不能及時提供,甚至還要依靠進口,等待國家訂貨,特別是一些專用設備必須依靠蘇聯提供。張一川帶領全廠職工在“爭取外援、不等外援”的原則下,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提出了“能洋則洋,無洋則土,土洋結合,先土後洋”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克服了一係列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