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煒(1924.6—2012.8),山東淄博人,國營新都機械廠(現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發)首任黨委書記。1939年11月參加革命,參加革命前曾在黨的領導下做群眾救亡工作,任區兒童團團長。194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清河區專員公署股長、渤海區行政公署科長、辦公室第一副主任、山東省民政廳秘書室主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辦公廳秘書室第四室副主任等職。1954年,崔光煒調到航空工業工作,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黎明)總機動師、廠黨委書記,1958 年任國營新都機械廠黨委書記。1970 年後任國營紅旗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西航)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廠黨委書記,陝西省國防工辦副主任。1976年任貴州011基地黨委第一書記、貴州省國防工辦副主任。1978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貴州011基地黨委第一書記,1980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特邀顧問等職。1990年離休,2012年8月去世。
1954年,長期在地方工作的崔光煒調到航空工業係統工作後,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在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工作期間,崔光煒擔任工廠總機動師,他組織對上千台新設備逐台進行質量檢查,組織安裝、調試、移交生產;對所需各種非標準設備,組織進行設計製造;迅速建立健全機動係統,開展工作;保證全廠的水、電、風、氣動力供應;努力學習蘇聯經驗,建立各項規章製度。
1958年1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下達文件,指定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負責成套包建成都發動機廠,廠名定為國營新都機械廠。崔光煒被任命為新都機械廠黨委書記。
1959年初,國家將75號發動機的試製任務交由新都機械廠負責完成,並要求將其作為1960年“七一”向黨的生日獻禮的項目。短短18 個月的時間,既要完成千裏迢迢的大遷移,又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基建、生產、試製任務,這對新都機械廠這個剛剛組建的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接受任務後,崔光煒認真貫徹上級“既保證成都發動機廠加速建成,又保留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成為試製工廠的基礎,既考慮到今後的發展,又保證1959年兩廠既定任務的完成”的指示精神,與廠長親臨成都了解新都機械廠建廠的第一手資料,帶領黨委一班人組織製訂工廠包建的大政方針和周密細致的轉移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在“時間短、任務重、人數多、條件差、路途遠、交通難”等諸多困難情況下,充分調動廣大職工及家屬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的革命熱情,發揚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領導班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精心指揮協調下,確保了援建職工和家屬的遷移以及390多台設備、大批工具、儀器和物資等運送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建廠過程中,崔光煒一絲不苟地執行“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方針,統籌兼顧,較好地處理了基建、生產、試製的關係,與領導班子一起帶領全廠幹部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幹快上,有序推進工廠各項工作迅速有效地進行。
結合工廠基建、試製和生產發展的實際需要,工廠的管理體製和組織機構經過建立、充實、完善,逐步健全,各項規章製度也在實踐中製定和逐步修訂完善。特別是在提高職工文化素質方麵,崔光煒和工廠領導班子組織幹部職工學習75號發動機和渦噴6發動機試製技術,大力開展苦練基本功的崗位練兵活動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國家和省市下達的各項零備件生產及五大設備試製生產任務。同時還把閑散勞動力和困難職工家屬組織起來,戰勝自然災害,開展生產自救,就業人數達1000 多人,減輕了國家負擔,解決了職工的困難和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