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1916.12—1966),台灣台南人,國營新都機械廠(現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發)第一任廠長。楊誠從小隨父母生活在印度尼西亞。1930 年秋在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毅然回到祖國,先後在廈門、上海、北平就讀,後考入北平大學法商學院讀書並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36年初參加革命,任民族解放先鋒隊分隊長、區隊宣傳幹事。1937 年10 月到延安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青委吳安青訓班隊指導員、主任、黨支部書記;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班主任、黨支部書記;中央青委“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指導員兼中國問題教員及延安華僑聯合會主任。1944年6月,調中央軍委編輯局外語學校英文係學習,任班主任和係黨支部書記。1946年2月,調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代表團工作兼英文翻譯。1947 年,負責籌建中央團校,任中央團校教育處副主任。1949年1月參加接管天津工作,任天津軍管會鐵路處職工組副組長。1950年6月,調團中央任學生工作部副部長。1952年12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副局長。1953年1月,任沈陽國營大東機械製造廠(現中航工業黎明)實習廠長、副廠長、第一副廠長、廠長。1958年11月任國營新都機械廠廠長。1960年6月任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副院長。曾當選為成都市第二屆黨代會代表和四川省第三屆人大代表。1966年去世。
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楊誠當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1950年6 月,任團中央學生工作部副部長。7 月,任中國學生代表團團長,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參加世界學聯第二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國際學聯副主席。
1952年,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組織上決定調楊誠到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任副局長,但他為更快地熟悉和掌握航空工業方麵的業務知識,積極要求先到基層鍛煉,組織上為培養造就人才,同意他的誠懇請求,批準他到沈陽國營大東機械製造廠(於1954年3 月更名為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任第一副廠長,後又任廠長。1958年11月,中央決定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負責成套包建新都機械廠,楊誠被任命為新都機械廠廠長。楊誠服從組織決定,認真按照上級“既保證成都發動機廠加速建成,又保留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成為試製工廠的基礎,既考慮到今後的發展,又保證1959年兩廠既定任務的完成”的指示辦事。在廠黨委的領導下,楊誠盡職盡責,堅決組織貫徹實施,為保證搬遷轉移的安全和順利進行,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1958年9月,楊誠和黨委書記崔光煒即到成都實地考察,了解和掌握新都機械廠建廠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在黨委製定工廠包建的大政方針後,他積極做好分管負責的各項工作,領導得力,部署得當,在“時間短、任務重、人數多、條件差、路途遠、交通難”的重重困難情況下,楊誠堅定不移,有效地調動廣大幹部職工支援祖國三線建設的積極性,確保了援建的3841名幹部職工和家屬的遷移以及390多台設備、大批工具儀器等物資運送任務的完成。做到有條不紊、安全妥善地到達成都,僅用了短短8個月時間順利完成了轉移任務。
在建廠過程中,楊誠與黨委書記崔光煒一起帶領全廠職工,實行“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方針,迅速使建廠各項工作以及職工生活安排有序推進,在楊誠的組織指揮下:編製工藝規範1730本,完成工裝設計5200項;管理機構和車間設置逐步完善;開展“整頓生產秩序,提高產品質量”運動,掀起了“比學趕幫”的競賽熱潮;組織全廠1000多人參加渦噴6發動機試製技術學習,簽訂師徒合同2000多份;製定安全生產操作規程49 種,頒發了新都機械廠《安全生產責任製度》 《化學藥品管理製度》;試製成功266Л-50 型動平衡機,完成省、市下達的民品汽輪機、氫原子焊機、拋光機、單螺旋加級機、柴油機油泵芯子、噴嘴等“五保”任務。還組織困難職工家屬進行生產自救,成立了服務加工部等,就業人數達1000多人。通過自身努力解決了困難,穩定了職工、家屬隊伍。
新都機械廠建廠的實踐,楊誠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聰明才智,為工廠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6月初,四川省委任命楊誠為四川農業機械學院副院長。楊誠在辦學過程中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用人之長,不歧視出身不好的知識分子,工作中一視同仁。由於是新創院校,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師,所以他非常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幫助他們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楊誠受到極大的衝擊,於1966年被迫害致死,享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