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原名仲義(1913—1992.1),山西人,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現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動力所)首任所長。1928年考入北方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在晉軍二軍五師14 團任職。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劉蘇參加晉綏遊擊隊,走上武裝抗日的道路並於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曾擔任八路軍雁北支隊司令,1945年升任晉察冀軍區綏東縱隊司令,指揮了收複集寧和挺進綏東,與蘇聯紅軍會合等戰役。解放戰爭期間,劉蘇先後擔任一縱二旅副旅長、66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石家莊戰役、解放太原等重要戰鬥。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劉蘇先後任66 軍、67軍參謀長,兩次入朝參戰,參與指揮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和“夏季攻勢”、“冬季攻勢”等重要戰鬥,戰功卓著,被朝鮮政府授予一、二級國旗勳章和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55 年1月,劉蘇任南京軍事學院研究室主任。1957年任北京高等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1962年3月14日,任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長。1964年,劉蘇晉升為少將軍銜。1974年1月,劉蘇調任三機部風洞指揮部副主任。1980年9月離休,1992年1月去世。
1961年8月6日,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在沈陽正式成立。1962年3月14日,由周恩來總理正式簽發命令,任命劉蘇為該所所長。當時,所址尚未定,可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其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十分艱苦。為了確定所址,當時研究過多種方案,劉蘇帶領人員多處勘察和向上級請示,在當年共接收地基麵積483210米2,房屋260棟,使研究所的科研生產和職工生活具備了初步條件。
航空發動機設計研製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作為一個專業研究機構,必須有自己的發展規劃。為此,劉蘇組織副所長吳大觀和總設計師虞光裕進行了編製研究所設計任務書的工作。1963年8 月6 日,國家計委正式予以批準,並開始研究所的建設。該設計任務書規定了研究所的建設規模和投資總額,是研究所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依據。
研究所創建初期,在劉蘇領導與組織下,開展了3個航空噴氣發動機型號設計工作。短短的幾年內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某渦扇發動機是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究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經過近10年的研製,並裝在飛機上進行了多次起飛前的地麵試滑,達到了起飛速度。某渦噴甲(乙)發動機是一台高空高速高性能渦輪噴氣發動機,經過幾年的研製,發動機達到設計性能。其中,甲型裝在我國自行設計的殲×飛機上試飛成功;乙型裝殲×飛機開始小批生產。劉蘇組織和領導研究所科技人員搞全行業大協作,攻克了設計、材料、工藝、試驗許多重大關鍵,終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研製成功,為整個型號研製奠定了基礎,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劉蘇在領導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中,一是在型號的安排上具有戰略眼光,能分清輕重緩急,有的型號是為了練兵,鍛煉和培養技術隊伍;有的是急部隊所需,是攻城奪隘的緊急任務;有的是趕超世界水平的戰略任務。因此,在人力物力的組織上予以不同的安排。當時3個型號在一起開展,不但沒有相互影響,而且取得了互相促進的作用。二是十分注意發揮科研幹部的作用,他非常重視發揮技術副所長和總師的作用,給予實權,予以重任。他常說:“我是條件所長,出發動機就靠老吳(大觀)、老虞(光裕)了”。三是認真貫徹“科研十四條”,從政治、生活等方麵關心和愛護科技人員。想盡各種辦法為他們成長創造條件。他強調業務學習,並帶頭學英語。20世紀60年代初是我國困難時期,為了讓職工有一個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組織機關辦了食堂、幼兒園、托兒所、浴池、服務社、糧店等。劉蘇經常到科研室、車間了解情況,處理問題,了解職工有什麼困難,並經常個人拿錢支援經濟困難的職工,得到他幫助的人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1974年1月,劉蘇調三機部風洞指揮部任副主任。該單位是我國唯一的研究火箭衛星空氣動力學的單位。劉蘇直接或參與領導該基地的科研工作,組織完成了數萬次試驗,保證了有關軍事科學和通信衛星等重大項目的研製,為發展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0年9月,劉蘇主動離休。離休後他利用閑暇時間進行基礎知識學習,受北京大學師生邀請,多次登上大學講台教授中國近代革命史。1981年6月,完成了自傳的編寫工作。1982年春,劉蘇擔任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史編委雁北分會副主任,寫出了10多篇戰爭回憶錄,文字達10 萬字之多。1983 年,經劉瀾濤推薦,劉蘇擔任了全國政協革命史編委會委員。在3年的時間裏,劉蘇共整理搜集了各類史料300多萬字,審理了10輯應縣縣誌資料彙編,3輯雁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參考文獻資料。其中不少黨史軍史文章由劉蘇親自動筆撰寫。
劉蘇於1980年9月離休,1992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