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傑三(1921.10—1994.11),國營惠陽機械廠(現惠陽航空螺旋槳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惠陽)創建人。1960年10月由蘭州萬裏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萬裏)調入保定國營惠陽機械廠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63 年任代理廠長;1964—1965 年任廠長兼代理黨委書記;1969—1970年任副廠長;1971 年調貴州安大鍛造廠(現中航工業安大)。1994年11月去世。
1960年10月,中蘇關係破裂,使原來依賴蘇聯生產的飛機螺旋槳陷入困境,首當其衝的是初教6、安-2、雅克-18等機種沒有螺旋槳,無法上天,嚴重影響了空軍訓練、戰備和外援任務。黨中央十分重視這一情況,要求航空工業局立即組建航空螺旋槳製造廠。
謝傑三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依照航空工業局黨組安排,於1960年10月以總工程師的身份,緊急奔赴保定市,組織開展國產槳葉的生產研製。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航空企業,恰逢嚴重的自然災害,且沒有任何螺旋槳類廠房建設經驗借鑒的條件下,白手起家,摸索建立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螺旋槳類航空企業,難度可想而知。但謝傑三憑借著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創業的精神,在沒有廠房、宿舍、食堂,連工作人員都是從哈爾濱、南京、南昌和株洲等地緊急抽調的情況下,一方麵協調組織工廠在滿城縣神星鎮的廠房基建工作,另一方麵請示時任河北省劉子厚省長,臨時租用保定市西郊保定軸承廠作為臨時試製基地,借用廠房3 座,辦公樓1 棟,由此開始了中國自主生產航空螺旋槳的道路。
1963年8月3日,正值螺旋槳廠建設關鍵時期,保定遭遇百年水災,連日暴雨,降水總量達500毫米以上。此時的謝傑三作為代理廠長,迅即召開緊急會議進行部署,成立工廠防汛總指揮部,組織幹部職工在臨時廠房和神星工地兩線抗汛搶險,保證了全廠人員的生命、財產、文件、廠房、設備和大部分器材的安全。水退後,謝傑三組織黨委連續召開會議,及時研究部署善後處理工作,兩天就修複了神星鎮工地的水源和電源,5天後搶修好被洪水衝斷的公路,以高效的工作保障了螺旋槳廠建設的周期。
1964年11月,經過2年零2個月的緊張施工和設備安裝,一個現代化的航空企業在大山深處拔地而起。相對於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謝傑三在工廠軟實力的提升方麵也絲毫沒有放鬆。蘇聯早期提供的螺旋槳技術資料缺乏結構圖和試驗文件;工藝規程沒有膠合工藝參數、工程圖和檢驗標準;缺乏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等一係列困難,成為中國發展自主螺旋槳的瓶頸。對此,謝傑三堅決執行航空工業局分黨組製定的“自力更生、土洋並舉、土法上馬、由簡到繁、邊試製、邊基建”的試製方針,在具體工作中,采取了“分解矛盾、組織力量、爭取各方支持、各個擊破”的做法,一方麵組織力量修正、補充蘇聯原文資料,通過試驗掌握各類工藝參數;另一方麵選派幾十名技校畢業生,去製造工藝特點與螺旋槳製造相近的國營偉建機器廠(現中航工業哈飛)、國營黎明機械廠(現中航工業黎明)等兄弟廠學習螺紋磨、插齒、精鏜、花鍵等特殊工藝,同時組織180 多名工人和技術人員分別去沈陽滑翔機廠、蕪湖造船廠、國營洪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洪都)和國營西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西控)學習木材加工、膠合工藝、模線樣板加工和工具製造等技術。通過不懈的努力,謝傑三帶領全體職工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積極開展了生產準備工作,提前半年試製成功國家急需的螺旋槳槳葉。生產所需的設計資料、工藝裝備等已能初步適應批生產要求,並培養了一定數量的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初步掌握了生產技術,為國營惠陽機械廠以後平穩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自1963年10月,國營惠陽機械廠第一副木質槳葉上天,在謝傑三的帶領下,國營惠陽機械廠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副金屬槳葉,第一副玻璃鋼尾槳葉,第一台水轟5 金屬螺旋槳,填補了一項項國家在航空領域的空白,有力地保障了空軍部隊的日常戰備、訓練和外援行動。
1971年,因工作需要,謝傑三調貴州安大鍛造廠工作。1994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