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之(1909.12—1984.7),江蘇溧陽人,第三機械工業部計量檢定所(現北京長城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計量所)創建人。1931年考入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1935年畢業後留在金陵兵工廠(後改為兵工第21工廠)服務,先後任技術員、主任等職。1947 年3 月隨21廠廠長赴美實習考察。1949年初,葛庭之毅然回到祖國,在21廠工務處任工程師兼生產科長。1952年12月調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工程師兼室主任;1957 年6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第六研究室工程師兼室主任;1961年5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計量檢定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顧問。在此期間,1956年參加製訂國家十二年科學研究規劃;1959年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計量組組員。1964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7月去世。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由於武器製造量值不統一,曾多次發生嚴重事故,葛庭之受命籌建長度計量研究機構和量值統一工作,研製出一係列專用樣板,並使之批量生產,滿足了武器生產需要並在國防工業係統全麵推廣。之後他又根據計量係統需要,建立國防計量器具數據傳遞係統,在有條件的單位建立區域計量站,並親自編寫教材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達到了把標準器量值逐級、準確地傳遞到產品上去的目的。他的這一開拓性工作,為其他類型計量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1952年為豐富和發展國防計量研究與傳遞係統,葛庭之和周祖彭、戴樹智等被調來負責精密測量室和精密機械加工車間(計量檢定所的前身)的設計和組建工作,葛庭之擔任精測室主任。經過一年多艱苦努力,終於建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研究機構。不僅擁有一定的研究設計力量和可供科研的實驗室和試驗廠房,並自主研發建成240米2 的恒溫實驗室(目前仍在使用);而且分別從蘇聯、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購進一批科研、生產所需的測量儀器和精密機床設備,如絕對光波幹涉儀(柯氏幹涉儀)、烏維爾斯基接觸式幹涉儀、萬能顯微鏡、大型工具顯微鏡、小型工具顯微鏡、臥式萬能測長儀、超級光學計和精密加工機床。經過安裝調試,很快投入使用。這些儀器設備,當時在國內堪稱一流水平。
精測室和精密加工車間試驗廠房建成後,機床設備陸續進行安裝調試,1954 年開始生產。在葛庭之的組織和帶領下,研究室和車間緊密配合,開始樣板試生產。為解決樣板生產質量問題,經葛庭之等相關領導研究,決定從提高機械化入手,解決手工操作和技術水平不高的矛盾。一方麵研究生產一些夾具,如正弦夾具、半圓弧夾具、分中夾具和螺紋量規、環規等;另一方麵加強工藝管理,嚴格技術要求和質量檢驗工作。這樣,生產出來的樣板質量很快有了明顯提高。樣板機械化在生產中不僅使用方便,而且提高加工精度,深受工廠歡迎。二機部為此曾做出決定,在重點廠推廣。這對保證軍工產品量值統一、提高軍工產品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