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防工業的迅速發展,借助樣板和夾具等手段來實現軍工產品量值的統一逐漸不適應了,客觀上要求盡快結束分散狀態,建立集中的計量機構,以適應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1961年3月7日,國防工委和部領導決定建立計量檢定所和精密機械研究所,對內設立一套機構,對外是兩塊牌子。計量檢定所由葛庭之和任子珍負責籌建工作,他們將分散在各研究所中的長度、化學、質量、溫度和應力等計量工作集中起來,於1961年4月30日完成了計量檢定所的組建工作。
計量檢定所成立後,首先碰到的難題是生產、試驗、辦公、生活用房非常緊張。葛庭之帶領大家克服困難,辦公室、財務和計劃擠在一間房裏辦公;單身宿舍在不到20米2 的房間內,架起上下鋪,住十多個人,不少雙職工老少三輩同住在一間房內;把山坡上的一座羊圈整修、擴大、消毒,因陋就簡改造成食堂,一直使用到1970年。職工新婚夫婦不斷增加,家屬住房一年比一年緊張,就將12間馬棚進行翻修,解決了12戶職工家屬住房的困難。
條件雖然艱苦,但在葛庭之和領導成員的帶領下,全所職工意氣風發,精神振奮,工作、學習勁頭很高。一到晚上,辦公室燈光明亮,很多人經常工作、學習到深夜。有的職工進所時隻有小學程度,經過刻苦自學,達到大專水平。青年工人自覺利用業餘時間苦練基本功,青年技術人員練試驗技能。這批技術人員和工人,後來大都成了計量檢定所的技術骨幹。
在計量檢定所創建初期,葛庭之作為主要負責人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作風嚴謹、時刻想著基層。他雖然身患高血壓病,但在處理關鍵測試數據時,仍連續幾天不離開現場,直到寫完分析報告後才去休息。每當基層加班加點工作時,他總要下去巡視,送飯送藥到崗。由於他對國防計量事業做出的貢獻,1964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葛庭之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殘,生活不能自理。1978年平反昭雪,任所顧問。1984年7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