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逢潤(1920.2—2009.10),山西襄垣人,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現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渦輪院)首任所長。1936年5月在山西襄垣下良鎮加入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9 月在山西沁縣加入決死隊任偵察連副連長,1940年1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2月先後在太嶽同蒲遊擊隊二支隊、太嶽三軍分區司令部、太嶽軍區13旅68團任參謀,參加了洪洞趙家堡、老王溝、臨汾洪洞車站等一係列戰鬥。1946年6月先後在四縱隊、河南軍區參謀科任副科長、科長。1950 年調河南軍區警二旅六團任副團長,同年11月調獨立16團任團長。1951年4月,調洛陽軍分區任副參謀長、分區委員,同年9月調空軍24師任副參謀長、師黨委委員。1952年進入南京軍事學院空軍係學習,成為我國空軍高級指揮人員的第一期學員,留校任係訓練處副處長,1958年調空軍學院任訓練部教務處處長、支部書記。1955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62 年8 月調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現中航工業動力所)任副所長,1965年1月調四川江油任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任所長、黨委書記。1988年獲航空工業部頒發的“獻身航空三十年”榮譽證書。1985年11月離休,2009年10月去世。

1962年8月,苗逢潤被任命為航空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副所長,從此開始在航空工業戰線上奮鬥、拚搏。1965年1月又肩負重任,調四川江油任新組建的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所長。

苗逢潤來到這裏的時候,鬆花嶺至甘溪一帶還是重巒疊嶂、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他們用葦席、竹竿在觀霧山下、平通河兩岸安營紮寨,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建設。基本建設時期的頭幾年,苗逢潤身先士卒,與大家一樣住席棚、點油燈、喝山泉,領著大家跋山涉水、拓荒開路,抬電杆、架電線、修公路。通過人抬肩扛,趟過湍急的河水、翻過一座座山坡,將成噸的建材、一兩百千克重的電杆運送到施工現場。在苗逢潤的倡導和帶動下,研究所開展了長達數年的義務勞動。他與參加義務勞動的幹部、職工一樣,一副帆布手套、一把鐵鍬,肩上一副墊肩,與大家一起裝運沙石。現位於渦輪院試驗基地海拔858米最高峰的白山電視插轉台,就是憑借義務勞動建起來的。

建所初期,所黨委提出“先生產、後生活”的口號。即便在那個物資生活資料匱乏的時代,苗逢潤還是千方百計為群眾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義務勞動初期,大家是自帶幹糧,後來職工食堂給每個人發兩個饅頭。在那個糧食要憑購糧證或糧票定額供應的年代,他為這件事付出了很大努力。當時,大部分職工、家屬住在席棚裏,後來開始建“幹打壘”住房。為使這種簡易的住房安全、適用,苗逢潤多次帶人到附近的三線單位去學習、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