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英(1912.12—1992.9),河北博野人,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現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渦輪院)首任黨委書記。1937年10月參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起曆任冀中民軍二團一連指導員、一營教導員、司令部機要秘書、一團政治處主任,民抗一縱隊教導員,民抗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冀中六分區政治部主任。曾參加過阜平、討伐朱懷賓、反日寇“五一”大掃蕩、趙縣揚莊、趙縣大寺裏等戰鬥。1945年後曾任晉察冀經理學校副校長,晉察冀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後任華北軍區後勤衛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代政委,華北軍區師範學校校長,長春防空軍技術學校校長等職。1955年獲得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並被授予上校軍銜。1958年轉業,任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政治委員兼黨委書記,1965年1月任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政治委員兼黨委書記,1980年任航空材料研究所顧問。1988年獲航空工業部頒發的“獻身航空工業三十年”榮譽證書,1990年評為部先進離休老幹部。1982年離休,1992年9月去世。

1965年1月,國家做出重大戰略決策,在西南大三線建設航空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劉子英受命任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所的政治委員和臨時黨委書記。1965 年4月26日,劉子英親自帶領18名同誌(群眾尊稱他們為“十八勇士”)從北京來到建所現場,積極迅速地展開了建所的籌備工作。當時的現場一片荒涼,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不好。為此,劉子英便在臨時駐地的民房大門上親手寫下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八個大字。為了打開工作局麵,劉子英把當時調到研究所工作的黨政幹部、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分配來的大中專學生組織成一支建設大軍,希望大家以山區為家、以艱苦為榮、以事業為重。其間,年過半百的劉子英,在身體不太好,還患有肺氣腫病的情況下,仍然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整個現場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同誌們幹得熱火朝天,很快就完成了“三通一平”(水通、路通、電通、場平)任務,並把職工的生活也初步安頓下來,為以後基本建設的全麵鋪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子英工作作風紮實,辦事果斷,治所嚴謹。建所工作全麵鋪開後,為了建設一個作風好、基礎好的研究所,1965年7月,在江油縣縣委招待所,劉子英主持召開了研究所的第二次臨時黨委會。會議研究了所的定點布局、基本建設、設備設計、五年設想和黨政建設等重大問題,統一了認識,並在會上確立了“建所先建人,建人先建思想,學大慶兩論起家,走井岡山道路,繼承延安作風,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培養出一支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的建所方針和指導思想。他要求各級領導,要用建所方針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積極參加所的各項建設工作。會上,他還提出了“尊師重道、虛心求教、善於求靠”和“頭要低一點、嘴要勤一點、腿要快一點”的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積極誠懇地與地方政府及各協作單位搞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