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英作風正派,生活儉樸,廉潔自律,他在工作現場很少坐辦公室,每天都深入到工作現場的每一個角落。從中壩、水口廟、鬆花嶺、觀霧山到甘溪,他都是步行往返,肚子餓了就啃冷饅頭、喝涼水,建所現場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身影。他倡導勤儉建所,規定辦公室不配沙發,不配寫字台,不用高級轎車。大家都稱他是職工的好領導,人民的好公仆。
劉子英很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建所初期,現場的條件非常艱苦,用水要擔,燒柴要四處去找;日曬雨淋,稀泥爛坑,工作要堅持進行。於是,有同誌編了一句順口溜:“山清水秀房子漏,鳥語花香廁所臭。”這是當時環境條件的真實寫照。劉子英經常跟大家說:“越是困難,越要做好同誌們的思想工作,抓好學習、抓好生活,關心群眾。”針對當時的艱苦條件,他狠抓毛主席著作和中央關於三線建設方針政策的學習,使參加建所的同誌都理解和懂得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性,懂得建所的重要性。
1965—1966年,劉子英先後派出各級領導幹部組成的5個工作組到民工連隊蹲點,與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他要求思想工作抓滲透,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到各設備設計點上做好同誌們的思想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處理,從而保持了同誌們旺盛的工作熱情。對於在學習和各項工作任務中湧現出來的好人好事,進行大力表彰。這些做法,對保證和促進當時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劉子英一心撲在工作上,抓基建、抓設備設計,抓學習、抓思想工作,節假日也很少休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建所工作受到了很大衝擊。眼看著各項工作要停下來,他心急如焚,一邊接受群眾的批判,一邊積極地抓工作。1969 年,他成為高空台建設領導小組成員以後,夜以繼日地拚命工作,在短短的幾個月裏,寫出了《關於高空台建設的調查材料》。
1980年劉子英調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1982年離休,1992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