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1922.11—2008.11),河南新安人,三江機械廠(現宜賓三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三江)首任廠長、黨委書記。1939年參加革命,在抗日軍政大學六分校任學員,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 年3 月任《新華日報》太南辦事處科員;1941年3月—1943年2月,任太行交通四分局科長;1943 年3—8 月,任潞城縣交通局局長;1943年9月調入太行交通第七督察處任督察長;1945年任太行交通第八分局副局長;1946年任泌陽交通局局長;1947年2月—1949年8月,任太行第四區郵政辦事處主任;1949年9月—1951年11月,任安陽市郵政局局長;1953年調任河南省郵電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省郵電工會副主席;1960年10月—1964年12月,任國營平原機器廠(2004年10月與國營豫北機械廠、國營豫新機械廠、國營巴山機械廠重組整合為新鄉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新航)廠長;1965年1月—1967年1月,調國營三江機械廠任廠長兼黨委書記;1976年4月—1981年11月,任廠黨委書記;1981年12月調到四川省第三機械局任副局長。1983年3月離休,2008年11月去世。
1964年6月,黨中央在北京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和建設大“三線”的方針。平原機器廠廠長張經受命領導包建三江機械廠工作。在張經帶領下,建設單位和工廠職工日夜奮戰,克服工期短,時間緊,條件差,地質情況複雜等種種困難,從1965年3月15日到年底,工廠不僅基建竣工驗收,而且還完成了6項航空產品的轉廠生產任務和400套航空產品批量生產任務,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破土動工、當年建成投產的目標,建設工期縮短了一年的時間。為航空工業三線建設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為航空工業的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建廠初期,張經作為工廠主要領導者,領導和參與了建廠及工廠初期的生產經營工作,為工廠的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張經堅持原則,極力維護工廠的正常生產經營,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張經重新回到了工廠領導崗位,擔任工廠黨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工廠積極開展揭批查和落實政策工作,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他身先士卒,帶領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到工廠的恢複性建設中。1977 年工廠摘掉了虧損的“帽子”,各項經濟指標趨於好轉,到1979年,工廠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並超過曆史最好水平。軍品研製和批生產迅速發展,在轉廠試製、測繪仿製、改進改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研製定型了一批產品。同期,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方針指引下,工廠積極拓展民品開發,成功為五糧液酒廠試製了機械製曲機,為民航研製生產了“三叉戟”、波音等進口客機零配件。擴大了工廠的產品領域,提高了經濟效益。這一時期,張經和工廠領導班子還積極致力於生產設施建設和改善職工的生活水平。完成了工具庫、大流量實驗室、天然氣工程及廠房翻修等項目;新建職工醫院、幼兒園、浴室、職工宿舍樓等,不僅滿足了生產需求,還大大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穩定了職工隊伍,為工廠今後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1980 年4 月和6 月,工廠分別被四川省委、國務院三機部授予“大慶式企業”稱號。
因工作需要,張經於1981年11月調到四川省第三機械局任副局長。1983 年3 月離休,2008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