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篇:西安之旅(1 / 3)

西安是曆史的西安,西安是文化的西安,西安是故事的西安。

——作者題記

憑吊秦陵

"何人繪得蕭紅影,望斷青天一縷霞。"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聶紺駑在《在西安》一文中為著名女作家肖紅逝世四周年時所作。辛巳年九月初八日清晨,天空中飄動著霧雨,四周白霧茫茫,我們乘座的汽車從西安古城出發,沿著西臨高速公路而行,馳駛在三秦大地上。愈走,白霧愈深,數米之外不見人影,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疆索牽扯著汽車,你不能由著性質來信馬由疆。我們像鑽進了潔白的輕紗之中,又仿佛進入白霧飄緲的人間仙境。沒多久,路旁出現了倆個交通警察,將我們的汽車攔下,說:“前麵霧汽太大,已經有車出事了,這段高速公路暫時關閉,請你們改道而行。”我們這些從南方來的遊客聽了,無不心驚膽戰。開車的司機不以為然,笑道:“西安的這種天氣多著哩,飛機航班常常受到影響,高速公路上過去經常發生汽車相撞,車毀人亡的事件。”“那沒采取什麼好的防範措施嗎?”我問道,“當然有,象剛才暫時關閉高速公路,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說著,我們的汽車從高速公路下來,沿著另一條國道繼續行走。大約九時許,茫茫霧雨才漸漸散去,我們的汽車加快了速度,道路兩旁一座座村莊、一片片田野、一叢叢石榴樹,從我們的眼前一閃而過,很快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裏。

到達秦皇陵,太陽已經升的很高,這裏已經是人的海洋,遊人如織。我們下了車,拾步登上台階,快步奔向景點。隻見在秦皇陵的山腳下,擺放著一盒盒鮮花,一串串、一叢叢、一朵朵,紅的像火,黃的似金、粉的如霞。我們踏著一塊塊青磚鋪成的石階小路登上了秦陵。這裏便是二千多年前那位封建帝王的歸屬之地。據史料記載:秦始皇親政當年,征發刑徒70多萬人為自已修築陵墓,當時條件十分簡陋,許多材料靠車拉肩扛從遠隔千裏的四川、湖北等地運輸;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驪山河渠改道由東向西,大量的石料從渭北諸山采運。秦皇陵的修建曆時38年,許多老百姓為此弄得家破人亡。最終,在項羽的一把火中秦始皇的阿房宮化為灰燼,秦皇陵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史記》記載: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後,曾以30萬之眾“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由此可見當時的慘狀了。今天,我站在巍峨壯觀秦皇陵的山頂上,遠眺關中大地,心中湧動著有許多的感慨,是啊:“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另一位繼秦始皇若幹朝代後的又一位君主一語道中了真諦。正是有了這種民本思想,這位明君才開創了“貞觀之冶”,也就有了後來的“大唐中興”。他們的功績才為世人造福,為後人敬仰。

從秦皇陵山上下來,我瞧見公路一旁的地裏生長著許多的石榴樹,路旁有當地的村民在賣石榴和那種叫“火景柿”的小柿子,分別用筐裝了,無論是拳頭一樣的紅石榴,或是雞蛋大小的火景柿,一個個紅豔豔,光燦燦,擠在小筐裏,好看極了,而且味道不錯,價格適中,於是大夥兒買了許多的紅石榴、火景柿,才依依不舍的告別了秦皇陵,登上汽車向下一站進發。

巍巍華山

汽車離開秦皇陵已經是下午4點多鍾,我們的下一站便是我心儀已久的華山,一路上我十分激動。記得上中學時,從地理書上得知:因華山峰巒疊翠,狀若花朵,因而得名華山,又稱太華山,號之西嶽,海拔2100米,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如果說,從地埋書上對華山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那麼從電影《智取華山》中,我對華山有了更深的了解,俗話說:自古華山一條道。1949年6月,我人民解放軍一支8人的小分隊,為配合主力消滅盤住在山上的國民黨殘餘,以大無偉的英雄氣慨,在當地老鄉的配合下,從懸崖峭壁上出其不意攻上北峰,為贏得華山戰鬥的最後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有機會來到這當年英雄們戰鬥的地方,能不高興嗎。

當我們來到華山腳下的華陰縣城,此時,天夜已晚。老遠就看見華山像一塊巨大的黑布遮擋在天邊。晚飯後,我顧不上一路幸苦勞頓,與幾位同事一道,從下塌的賓館走出瞧夜景。在街頭,我從一位小販那裏花了2元錢,買了一張華山地圖。其他幾人則在路旁的小店買了幾雙布鞋,以備明日上山之用。回到賓館,也不知誰在說:明天華山會下雨,氣溫會降十多度。我有些緊張,於是,趕緊將毛衣備下。

第二天,天剛亮,我們乘車駛向華山。汽車在山峰中盤旋,公路兩旁盡是光禿禿的岩石,高如萬丈,石縫間生長著一些細小的鬆樹,陽光下的岩石上閃耀著白森森的光,山穀中飄蕩著清新的空氣。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駛,我們來華山的北峰山腳下。接著,我們從山下乘攬車直抵北峰,隻見當年我軍戰士攀登北峰處,已經立起了石碑。從空中往下看,我軍戰士攀登北峰線路無不驚險萬分,一條險峻山道,如一條細小的繩索,飄搖在青山碧峰之間,四周是懸崖峭壁,山石險峻,光禿禿的岩石上無處可攀,令人驚奇不已,一股敬重之心油然而生。當我們來到北峰頂上,燦爛的陽光朗照在我們身上,俯瞰群峰,一股豪情直述胸間。迎著明媚的陽光,我們來到蒼龍嶺,這裏是華山最險峻的地段,隻見兩麵是萬尺深壑,勢陡如削,一條二、三尺寬的嶺脊,形如龍背。相傳唐代大文豪韓愈至此驚恐失色,將書投下嶺去。至今崖上刻有“韓退之投書處”。佇立在蒼龍嶺上,遠眺巍巍華山,四周諸峰相對,雲彩飄蕩其間,天時明時暗,風時急時緩,這時從林蔭深處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玉簫聲,我尋聲望去,卻不見人,我驚凝了,難道是千年的蕭史與秦穆公的女兒弄玉雙雙來到人間,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吹湊這悠揚的簫聲。我靜靜的聽著,不禁感概萬千,吟誦道:“玉女峰前蕩古韻,蒼龍嶺下聞玉簫;聲聲入耳深深意,一絲一縷總關情。”(《華山聞簫》)不知為何,這當兒,我又想起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想起了華山論劍,無不讓人驚心動魄。王重陽——這位全真派的掌門人,曆史上也確有其人,他的武功隻不過在書中給神化而已。於是,我又吟誦道:“諸峰縹緲雲霧間,不是仙人皆可攀;隻因華山太奇險,哪來人間桃花源?”(《登華山》)是啊,華山是險峻的,華山自古以來為道家聖地,金元時最盛。如今華山頂上仍有二十餘座道觀,香火仍舊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