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篇:龍門石窟行(1 / 1)

洛陽素有“九朝名都”之稱,不僅以牡丹花朵大、超逸群卉而聞名天下,而且以我國佛教三大著名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而享譽四方。如果把牡丹喻作中州大地上一位嬌美女子,那麼龍門石窟便是一棵鑲嵌在她頭冠上的璀璨明珠,她依偎著邙山寬闊的胸懷,吮吸著伊河甘甜的乳汁,點綴著祖國壯麗河山,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遊客來此觀光遊覽……

深秋時節,我們一行數人乘坐一輛豪華大巴,跨越洛河之水,在一條寬廣的綠帶中往南行駛,不多久,便來到位於洛陽城南十三公裏處的龍門。

遠遠瞧去,龍門大橋就像天邊的一道長虹,橫臥於伊水之上,它氣勢恢宏,巋然屹立。在二號橋洞口上,陳毅元帥親筆題寫的“龍門”二字,顯得遒勁有力,揮灑自如。站立龍門邊,隻見伊河水澄清平貼,山巒倩影倒映水中;因天色尚早,水麵輕籠煙雲,河風習習,碧波蕩漾;岸邊則楊柳依依。微微晨風親撫著人們的臉頰,輕輕地、涼涼地,像一個頑皮的小女孩在逗著你促迷藏。我們遊興大增,快步走進龍門。

據史料記載,龍門石窟始鑿於公元499年北魏時期,曆經東西兩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連續營造四百多年之久。尤其以北魏和唐代的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內容最豐富,氣勢最雄偉。在現存石窟二千一百多個中,有十萬尊佛像,三千六百多塊題記,四十餘座大小佛塔。

從潛溪寺出發,我們參觀了賓陽三洞、佛洞、蓮花洞等十多個佛洞。所到之處,無論是釋迦牟尼,還是天王、力士、羅漢群,洞洞都各具特色。尊尊造型優美;這些尊像或神態寧靜安祥,或威武雄壯勇猛,或麵容豐滿清俊,或阿彌溫順虔城。這一切是那麼和諧,形成一個龐大的雕塑群令人大眼福,歎為觀止。

更叫人稱奇的是在奉先寺。沐浴著初升的太陽,我們拾級登上龍門西山的最高處——奉先寺,撲入眼簾的是盧舍那達大佛像。該尊像始鑿於唐高宗鹹享三年,止於上元二年十二月,曆時三年九個月。盧舍那達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其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堪稱龍門石窟雕像藝術中的傑作。放眼望去,那水靈靈地大眼睛,更是雕刻得惟妙惟肖。她佛在默默沉思,又好像在凝目含情,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十分端莊動人。雖曆經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但至今仍然完好無損,光彩照人。有人說:那雙眼睛就是取之武則天的神韻,是武則天的化身。唐代以肥為美,望著她那豐滿的體態,那圓潤的雙頰,那飄灑的衣裙,那雙明亮的大眼,對此話我深信不疑。據碑文載:武則天後為修此寺曾捐脂粉錢兩萬貫。這應該是最好的佐證了。

從龍門西山奉先寺拾級而下,沿途,我們碰到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間還有藍眼睛、高、金頭發的外國遊客。聽著導遊小姐講解那一段曆史,隻見遊客在佛像麵前發出“喔、喔、喔”的歎息,或端詳,或觸摸,或攝影。凝視這一切,不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仿佛又在打開那一冊冊發黃的書頁,重溫那塵封已久的曆史。這龍門石窟的每一尊雕像啊,你浸潤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與汗水,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結晶,你偉大的藝術造型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