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譯文】
天下擾攘紛亂,國家沒有明君,公侯權臣沒有仁德,於是小人讒害賢良,賢良得不到重用。聖人逃出藏匿,貪婪奸邪、詭詐偽善的小人乘機興起作亂,君臣互相猜疑愚弄,天下土崩瓦解,相互攻擊殺伐,父子離散不合,反目成仇。這就是所說的不祥之兆。聖人看到這種社會弊端,就會采用相應方法處理。如果世道還能夠挽救,就采取措施補救;若感到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就取而代之。
聖人治世,有時用這樣的方法,有時用那樣的方法。或堵塞漏洞,糾正失誤,使之返回正道,或采取顛覆的方法取而代之。像五帝當政的時代,就用抵擋堵塞漏洞的方法;處於三王那樣的時代,不可救藥,就用抵手法取而代之。諸侯之間的互相征伐欺詐,不可勝數。在這種情勢下,善於利用矛盾,乘間而入才是上策。
【感悟】
當亂世之時,要拯救社會,要想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貴在根據具體情況,或者采用補救的方法,或者采用取而代之的方法實現自己的願望,達到造福人民的目的。
【故事】
一、夏桀滅亡
履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我國古代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自禹建國以來,共傳了十四代,十七王。到了夏桀時,我國奴隸製社會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已由局部地區發展到全國大多數地區,夏王朝的統治中心也擴大到“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即是東麵到達黃河下遊和濟水流域(今河北東南部和山東),西麵到華山(今陝西東南部),南麵到伊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北到羊陽(今山西晉城一帶)。但是其統治勢力所及,還遠不隻於這樣一帶地區。夏王朝就是從這個統治中心把勢力伸展到全國,並在全國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或方國、諸侯的貢納關係。自孔甲繼位以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開始激化,諸侯、方國中的奴隸主貴族,有不少開始反叛。桀即位以後,麵對這種江河日下、眾叛親離的統治局麵,力圖加強控製,以鞏固他的統治,所以才不惜以殘暴的手段來對付一切反抗他的人。
相傳桀是一個有才智又有勇力的人,他能夠一人生擒兕(野牛)、虎,折斷鉤索,其力之大,無人可比。但是性情很暴躁,又很殘忍,動輒殺人。他酷好聲色,又好喝酒。即位以後,為了控製局勢,又將王都遷回斟鄂舊都(今河南鞏縣)。地處東方的有施氏(今山東滕縣)在桀當夏王前,就反叛不臣服。桀因有施是一個小方國,首先就出兵東進,伐有施。為了殺一儆百,桀調集了上萬的軍力開向有施氏的族居地。有施氏國小力薄,看見夏王朝大兵壓境,首先表示請罪,願意臣服納貢。桀開始不準有施氏投降,一定滅掉有施氏。有施氏得知桀是一個好色之徒,就選了一名叫妹喜的美女進獻請降。桀見妹喜生的美貌,大為高興。於是不再說要滅有施氏,就罷兵帶了妹喜回到王都。妹喜見王都斟鄂的宮殿陳舊,很不高興。桀為了討妹喜的歡心,就下令在河南“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為了修建傾宮、瑤台,首先是搜刮人民的財物,然後征派民夫,調集奴隸動工修築。因為這座宮殿修得很高大,從地麵往上看,有將傾倒的感覺,所以取名為傾宮。在傾宮裏又用玉和石頭來建造了很漂亮的瓊室瑤台。修好了以後,桀就和妹喜遷往河南這個離宮中去居住。當桀登上這座高大的傾宮時,十分高興,他和妹喜日夜在此飲宴作樂。俯視其下,感到他是在天上,就將自己比作是太陽,居天下之上,永遠存在。當然,修建這座離宮的一切費用,都是從人民那裏搜刮來的,所謂“殫百姓之財”,就是說把平民百姓之財都搜括殆淨。人民在桀統治時期,實在不堪其苦,就天天指著太陽咒罵:“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這是借著罵太陽來咒桀,意思就是:“這個太陽為何不快滅亡,我們願與你一同滅亡”。
桀勞民傷財,殘害人民,在諸侯、方伯中也引起了不滿和反抗。他為了控製這種形勢,就下令在有仍這地方(今山東濟寧)會見諸侯、方伯。雖然許多諸侯、方伯懾於桀的武力,不得不前去赴會,但各自都懷有戒心。而桀召集有仍之會,一方麵要顯示他是天子,仍有威力,另一方麵要向諸侯、方伯們斂財,征收貢物,供他揮霍。但是“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
有緡是夏王朝東部(今山東金鄉)的一個方國,有緡首領見桀是一個暴虐貪婪的國王,不等會散就先回國。有緡氏的這一行動,激怒了桀。桀便率領參加“有仍之會”的各諸侯、方國出兵征伐有緡。有緡國小力弱,當然無法抵禦。滅了有緡之後,將其財物、美女、人口盡數擄掠到王都。但是桀所作所為被各諸侯、方伯們看在眼裏,更加和夏王朝離心離德,叛夏的更多了。所以古書中說:“桀克有緡,以喪其國”。
相傳夏桀命令一個叫扁的武將率兵去征伐岷山。岷山之君進獻兩個美女請降,這兩個美女一個叫琬,另一個叫琰。經學者考證,岷山即耒山,就是有緡。有的古書中又作民山或蒙山,指的都是一回事。總之,桀暴虐無道,不惜用武力來滅亡一族一國來滿足自己的淫逸奢欲。
自桀滅有緡之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桀的無道引起了眾叛親離,最後終於被商湯滅亡。
相傳夏王朝有個太史叫終古,是掌記事兼天象、曆法的官。見桀暴虐,又貪樂縱欲不理朝政,便多次向桀進言,勸諫要愛惜民力,不能這樣奢侈。桀根本聽不進,反而征發平民和奴隸在傾宮中修建一個很大的池子,裏麵灌滿了酒,稱為“酒池”。還作了一隻彩船放在池中,使歌女們在船中演奏“靡靡之樂”。又使許多青年男女奴隸在池邊載歌載舞地飲池中的酒,有所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之說。然後,使男女奴隸相戲。桀與喜妹以及一些諛臣們通宵達旦地在此觀看和飲酒取樂,一個月都不出宮辦理朝政。終古又哭著苦苦勸諫,桀不但不聽,反而責罵終古是多事。終古眼看桀如此下去,不久便會亡國,於是就逃出投奔商湯。
夏王朝有一個大夫叫關龍逄他見終古勸諫桀無效,就手捧“皇圖”來到傾宮求見桀。“皇圖”也稱作“黃圖”,是古代王朝繪製有帝王祖先們功績的圖,給後代帝王們看,以便效法祖先們治理國家。關龍逄捧去的“皇圖”繪有大禹治水和塗山大會等圖象,他是要桀效法先王,象始祖大禹一樣節儉愛民、薄衣食、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諸侯的擁戴,才能長久享國。若是象如今這樣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桀對這樣忠言很感逆耳,不僅不聽,反而將關龍逄殺害,下令將皇圖焚毀。還警告朝臣們說,今後再有象關龍逄這樣的人來進言,一律殺頭。於是賢臣絕跡,言路斷塞,桀愈加驕橫暴虐。
二、芒卯領魏秦
芒卯對秦昭王說:“大王的大臣中,還沒有一個在諸侯中作內應的人。我聽說,英明的君主不離開內應行事。大王要求於魏國的,是長羊、王屋、洛林等地。大王若能讓我當上魏國的司徒,我就能讓魏國把它們獻給大王。”秦王說:“好。”於是任命他做了魏國的司徒。
芒卯對魏王說:“大王所擔心的是上地,秦國覬覦魏國的是長羊、王屋、洛林等地。大王若把它們獻給泰國,上地就沒有憂患了。然後我請求他們出兵向東攻打齊國,所得到的土地一定很多。”魏王說:“好。”於是就把長羊、王屋、洛林獻給泰國。
地已獻出了好幾個月,秦國卻沒有出兵。魏王對芒卯說:“地已獻出了好幾個月,秦國的軍隊還沒來,是什麼原因?”芒卯說;“我罪該萬死。不過,大王若處死了我,就等於把與秦國的契約撕毀了,大王就沒有根據向秦國提出要求了。大王若赦免我的死罪,我就去為大王按照原先的約定向秦國提出要求。”
芒卯於是到了秦國,對秦王說:“魏國之所以獻出長羊、王屋、洛林等地,是想要大王出兵,幫助向東攻打齊國。現在他們的地已經獻了,秦兵卻沒有派出,我就要獲死罪了。不過,以後山東各國的政客們沒有人再會為大王做有益的事了。”秦王吃驚地說:“因國事較多,所以沒有出兵。現在就派兵去隨同魏兵行動。”
過了十天,秦兵出動。芒卯領秦、魏兩國軍隊向東攻打齊國,拓地二十二縣。
為封地的都邑。
三、周昭王駕崩
二千九百八十年前,即公元前980年前,周朝第四任國君昭王在位。周昭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天子,不願意坐享其成,經常親率甲兵征戰四方。在他統一北方之時,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尾大不掉,居然不向天子納貢;特別是江南的揚越各部控製了戰略物資江南銅礦資源,掌握了銅綠山銅基地,這就等於卡住了中央政權的脖子,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昭王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三次興兵親征江南。
昭王第一次南征很順利。他和貴族過伯、鼒、某馭等率領大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成王分封的所謂“漢陽諸姬”的漢北各姬姓諸侯一路歡迎王師,並陸續地派軍隊參加王師,昭王所統領的人馬越來越多,一路浩浩蕩蕩南下,所向無敵,楚國在漢北所建立的幾個據點,都被王師拔掉了,王師俘獲了大量楚兵,繳獲了不少物資,再加上各姬姓諸侯的貢獻,王師兵多糧足,無後顧之憂,一直打到長江邊。昭王和大臣們商量:打不打到江南去?過伯說:“打過去!揚越占領著銅綠山銅礦,不按時向天子貢獻銅塊,想卡我們的脖子。這跟堯舜禹時的三苗一樣,不打是不行的。”鼒說:“我也讚成打。我們這次兵多糧足,一路下來,打得楚國退回漢水西麵不敢迎戰。以此軍威渡江,可謂先聲奪人,揚越必然敗退,我們正好占領銅綠山銅礦。”某馭說:“攻占銅綠山容易,要守住它就難。我們的大軍不可能長駐於此,大軍一走,揚越一定又要來爭奪銅礦,如何才能長期占領呢?”昭王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這次出兵的理由,本來是說懲罰楚國不納貢。其實原來規定楚國的貢品是包茅等雞毛蒜皮的東西,他貢不貢也無所謂。我們出兵的真正目的是占領江南銅礦,銅材是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戰略物資,是勢在必爭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過江!”過伯等連忙說:“大王說的極是。那我們就先打過江去,再看情況決定如何駐守吧。”於是除留一支人馬在江北守衛渡口以外,昭王親率大軍渡江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