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
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譯文】
人之常情是隻要說出話來都想有人聽,做事都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都不用自己的短處,而采用愚蠢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的一麵,而采用愚蠢人工於技巧的一麵,所以聰明的人做起事來不會陷入困境。
說出對對方有利的方麵,是為了發揮他的長處;說出對對方有害的因素,是為了避開他的短處。因此那些甲殼動物保護自己,一定要用自己堅厚的甲。那些有毒螯的昆蟲行動時,必定使用毒螯刺傷對方。可見禽獸都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長處,而對於遊說的謀士來說,就更應該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點來達到目的。
所以說,遊說中的言辭有五種:即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所謂病言,就是言談中氣力不足,沒有神氣像病人一樣;所謂怨言,就是言語中顯出傷心過度,說出沒有主見的話;所謂憂言,就是言語中情誌憂鬱,說了思路不連貫的話;所謂怒言,就是像人怒火攻心,胡亂發泄而說出沒有條理狂妄自大的話;所謂喜言,就是言談中心情歡快,得意忘形而說出一些散漫毫無要領的話。
這五種言辭,隻有精通它才能運用它,在情況有利時才能實行。
【感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於己而言,就要避開自己的短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於人而言,即使別人比較愚蠢也必有其可取之處,那麼就應避開別人的短處,而用其可取之處。
【故事】
一、趙奢破秦軍
戰國時期,秦國出動大軍攻打韓國,在閼與一帶駐紮下來。趙王聽說這事,有心援救韓國,卻又拿不定主意,便召來幾位重臣商議。他間廉頗:“我們能不能救救韓國?”廉頗說:“趙國離韓國十分遙遠,而且道路艱險,恐怕不容易。”樂乘也這麼回答趙王。趙王又問大將趙奢,趙奢略加思索,回答說:“兩軍相遇,勇者得勝。”趙著的話正合趙玉的心意,於是趙玉使命令他統領趙軍,前去救援韓國。
趙軍出了邯鄲,同秦軍遭遇了。趙春見秦軍來勢洶洶,便下令說:“如果有人膽敢因軍國大事對我進行勸說的話,格殺勿論!”秦軍擂響了戰鼓,震耳欲聾,趙奢十分冷靜,對此不加理會,堅壁不出。兩軍僵持了28日。
在這期間,趙奢又下令不斷增設營壘。秦軍聽說後,十分欣喜,認為趙軍剛開出國都30餘裏就畏縮不前,卻不斷增加營壘,看來趙國救援韓國怕是要告吹了。秦軍的防備開始鬆懈,趙奢便趁機率軍輕裝前進,僅用了兩天一夜便行軍到閼與。趙春從軍中挑選了數百名神射手,讓他們在離閼與50裏的地方修築營壘。
秦軍得知這一消息,全軍猛撲過來。趙軍軍士許曆對趙奢說:“秦軍萬萬沒料到我軍這麼快就趕到了,必定會盡全力來進攻。請將軍注意密集隊形,嚴陣以待,”’趙奢沒有因為許曆進言軍事而殺了他,反而采納了他的主意。
臨戰的時候,許曆又說;“誰先占據北山,誰就能穩操勝券。”趙奢表示同意,便發兵萬人,向北山方向急行軍。
秦軍也想搶占北山,但已晚了一步。趙奢見時機成熟,下令出擊,結果秦軍很快便被擊潰,闊與之圍由此而解。
二、李牧以怯怠敵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率兵據守雁門一帶,抵禦匈奴族的侵擾。李牧要求士卒苦練騎射,同時派了許多探子,搜集和刺探匈奴人的軍情。但他卻又嚴令部下,見到匈奴人入侵的警報,務必立即避進城堡中,不得隨意捕殺匈奴人,違者按軍法論處。
因為他不允許部下出擊匈奴人,匈奴人便以為他膽小怯戰,連趙軍將士也產生了這樣的看法。
幾年過去了,匈奴人越來越確信李牧的怯懦無能了,便逐漸喪失了戒備。而趙國將士早就想同匈奴人好好打上一仗了。李牧一方麵布置戰車和騎兵進行演習,一方麵讓邊民跟隨軍隊去放牧。匈奴人見到後,便來搶掠。李牧命趙軍假裝敗退,引誘敵人,並有意讓幾十人被匈奴俘虜過去。
匈奴單於見李牧的軍隊如此不堪一擊,就率軍大舉入侵,李牧巧設奇兵,殲滅了10多萬匈奴部隊。
三、誘敵換將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率軍攻打上黨郡,趙國名將廉頗帶領20萬大軍救援。兩軍在長平關對峙。秦強趙弱,於是廉頗采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這樣持了數月,秦軍無法突破。秦相國範睢派人攜帶重金去趙國進行離間活動,散布謠言說:“廉頗年老了,不敢出戰。秦國最怕的是年青有為的趙括,如果由他指揮趙軍,秦軍早就被打垮了。”趙王對廉頗的防守策略早就不滿了,聽到這種議論,便下令將其調回,另派趙括為統帥趙軍的大將。
秦王見範睢的離間計得逞,便命令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尉裨將,指揮秦軍相機與趙軍決戰,同時嚴令軍中不得泄露自起統軍的情況,違者斬首,絕不留情。
趙括奉命來到前線,立即改變了廉頗的作戰部署,親率主力主動出擊秦軍。白起分析了當時兩軍所處地理位置及設防情況,決定采取先將趙軍主力引誘出城,然後再聚殲的方針。交戰之初,秦軍假裝敗退。趙括沒想到初戰便獲勝,誤以為秦軍不堪一擊,有些得意忘形,於是他指揮趙軍乘勝追擊。白起見狀,命令秦軍且戰且退,誘使趙軍主力遠離營壘,然後另派精騎突然切斷趙軍的退路及糧道,接著又指揮秦軍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趙軍包圍在曠野之上。趙軍被圍困了46天,糧草殆盡,又無援兵前來解圍,已經疲憊不堪了。趙括見事已如此,隻好將趙軍分為四個部分,企圖突圍出去,但幾次衝殺,均未奏效。趙括最後親率數千人馬強行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趙軍迅速土崩瓦解。趙國40萬大軍投降後,被白起在長平活埋了。
四、王翦巧施離間計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率軍攻打趙國。趙國名將李牧率軍固守,由於指揮有方,屢戰屢勝,使秦軍久攻不下。王翦領略了李牧的軍事才能,清楚地意識到,要打敗李牧,硬攻是不會奏效的,必須運用計謀,等待時機。
秦、趙兩軍對峙了一年之久,均無建樹,趙王越來越不耐煩了。王翦黨得時機到來了,便派人到李牧那裏議和,意在引誘趙王猜疑李牧。
他估計趙王很想查清此事,於是又派人偷偷潛入趙國,以重金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四處散布謠言,說李牧要降秦。趙王生性多疑,並且昏庸愚蠢,他聽信了郭開的謠言,下令撤去李牧的統帥之職。李牧以國事為重,不肯離職而去,於是被趙王下令斬首。
王翦的反間計成功後,第二年,秦軍長驅直入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三被俘,趙國從此滅亡。
五、一饋十起
“一饋十起”形容事務繁忙或熱情聽取群眾意見。
此典出自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
大禹因為治水立下了功勞,非常受百姓愛戴。後來虞舜把帝位讓給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後就用五種聲音來治理國家。這五種聲音是:鍾聲、鼓聲、磬聲、鞀聲和鐸聲。他對百姓說:“要告訴我大道,就擊鼓;要告訴我大義,就敲鍾;有緊急事情告訴我,就擊磬;有案件要我處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訴我就搖鈴鐺。”當他把這五種聲音的功能告訴百姓以後,大禹就常常是:“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意思是:因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頓飯都要接待百姓許多次;洗澡的時候也常常還沒洗好時就有許多人來找他。他就是這樣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
六、一琴一鶴
“一琴一鶴”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宋史·趙抃傳》:“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宋代衢州(州名,治所在今浙江衢縣)西安人。宋仁宗(趙禎)景抃元年(公元1034年)考取進士,任殿中侍禦史,彈劾不避權貴。
宋神宗(趙頊)即位後,任用趙抃在諫院任職,負責規勸朝廷得失。按照朝廷的先例,近臣從成都返回朝廷的,如果要重用,必須要到尚書、門下、中書等官署中任職,不能做諫官。趙抃曾在成都任職,而宋神宗居然任命趙抃當諫官,大臣們對此非常不滿。宋神宗說:“我還得依靠他的直言勸諫呢。想用就應該用,這有什麼妨礙呢。”等到趙抃辭謝時,宋神宗說:“聽說你單人獨騎進入蜀郡上任,隨身隻帶一張琴、一隻鶴,所帶的行李非常少,為政清廉,主持政務簡易不煩,你的這種表現,同諫官的身份不是十分相稱嗎?”不久後,趙抃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趙抃為了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效忠於宋神宗。朝廷的政務有不合適的地方,趙抃總是秘密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親寫手詔,對他以示稱讚。
七、地利人和
“地利人和”用來比喻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都好。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軻,一是戰國時的一位思想家,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認識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提出以“仁政治國”和“民貴君輕”的政治觀點,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
孟軻的政治主張、哲學理論等收集在《孟子》一書中。“地利人和”這篇文章,見於《孟子·公孫醜》的下篇。文中,孟軻論述了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心向背的道理,重點強調了“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指出天時有利不如地形有利重要,地形有利不如得人心重要。
八、巧退秦兵
“巧退秦兵”這個典故比喻愛國主義精神。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秦穆公使孟盟舉兵襲鄭,過周以東,鄭之賈人弦高,蹇他相與謀曰:‘師行數千裏,數絕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以為無備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進。’乃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勞之。三率相與謀曰:‘凡襲人者,以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備必固,進必無功。’乃還師而反。”
這段話意思是說:秦穆公派孟盟等出兵偷襲鄭國。軍隊來到鄭國東西,鄭國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共同商議說:
“秦國的軍隊已經遠征幾千裏,頻繁地攻克了很多國家,看他們的趨勢,一定是要偷襲咱們鄭國。隻要是偷襲其他國家的人都以為那個國家不知道要被偷襲,沒有準備。如果我們說明知道了他們的真情,他們一定不敢再前進,這樣就可保住鄭國不受到侵略。”
於是弦高和蹇他就假裝是受鄭王的命令,用十二頭牛,去慰勞秦軍。秦國的三個統帥覺得非常奇怪,認為鄭國已經發覺了就互相商議說:
“凡是偷襲別國,都是因為對方不知道。現在人家已經知道了,專門派人來慰勞,那就一定加強防守了,所以,再按原計劃行動,可能就不會有好結果了。”於是就退兵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