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娘子。於是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衝騙進高府,誣陷林衝持刀闖入白虎節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覺得不便在京殺害林衝,於是將林衝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同時買通差人,謀劃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衝被分配看管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他們的心腹前往滄州,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衝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衝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林衝的計謀。這時,林衝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把仇人全部殺掉。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泊好漢的隊伍。
一一、哀兵必勝
“哀兵必勝”比喻兵力相當的兩軍對壘,心情悲憤的一方必勝。後指受壓迫、受欺淩而奮起反抗的一方必定取勝。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指國家的土地、人民、主權)。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關於軍事問題的一篇論述。其主要論點是:
一、不要發動侵略的戰爭;
二、各國的國君都懂得“柔勝剛”的道理,天下就沒有戰爭了;
三、抗擊侵略者時決不可輕敵;
四、反侵略的國家必勝。
老子說:“古代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話:我不做主動挑起戰爭的‘主’,而要做被迫進行戰爭的‘客’。我不進入別國領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國領土一尺之遠。王侯能這樣‘守柔’,國家就將沒有戰爭。這就是說,在軍事行動中,可以沒有行伍,不用嚴陣;可以不用袒露出胳臂,擺出爭鬥的架勢;手裏可以不持兵器,或許就不戰而勝,要捉的敵人,或許根本沒有了。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如果真有敵人進攻,則決不可輕視。災禍莫大於輕視敵人。輕視敵人,幾乎要喪失我們的土地、人民和主權。兩國打仗時,受侵略而懷著悲憤心情的一方,必將打勝仗。”
一二、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意思是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最為重要。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郭嘉傳》:“大祖將征袁尚……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占據冀、青、幽、並四州(今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區),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北麵遼東、遼西、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三郡地區,居住著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其中遼西單於蹋頓勢力最強,袁紹采用和親政策以籠絡他們。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袁紹幼子袁尚乘機自立冀州牧,長子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討伐,袁氏兄弟這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曹軍剛一撤走,袁氏兄弟,競自相殘殺起來。公元204年,袁譚奪取安平、勃海、河間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機攻打袁譚。公元205年,曹軍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殺死袁譚。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等乘機背叛,袁熙、袁尚隻好投奔遼西的蹋頓單於。
蹋頓感念袁紹的恩澤,決心支持袁氏兄弟。經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06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邊患。曹軍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輜重留下,派輕兵日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勝。”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千精兵輕裝北進。在距離柳城還有一百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蹋頓軍隊大敗,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於亂軍之中。
袁熙、袁尚聽到這個消息,都慌忙向東逃跑,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占領柳城後,就下令班師南歸。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曹操說“不攻自破,他們會自相殘殺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孫康殺掉。
一三、長驅直入
根據曹操《勞徐晃令》中的話,後人用“長驅直入”這一典故比喻軍隊快速前進,如入無人之境。這句成語有時也寫作“長驅徑入”或“長驅直進”,意思相同。
此典出自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直)入敵圍者也。”
東漢末年,徐晃,當過郡吏,騎都尉,後來歸順了曹操。徐晃精通軍事,智勇過人,曾為曹操屢建戰功,深得曹操賞識。為了奪取漢中,曹操命徐晃和夏侯淵把劉備阻攔在陽平。取得勝利以後,又奉命助曹仁征討漢將關羽。徐晃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大敗關羽。事後,曹操給徐晃寫信,讚揚了他大獲全勝。信中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幾年,所聞古代善用兵的將領,還沒有長驅直入敵人包圍圈的。你這次大獲全勝,其功勞超過了古代的良將孫武和穰苴。
一四、魯人竊糟
“魯人竊糟”諷刺那些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人。
此典出自《鬱離子》。
從前,魯國人不會釀好酒,隻有中山國的人才會釀造醇美濃烈的“千日之酒”。魯國人便想得到中山人釀酒的方法,但卻無法得到。
有一個人在中山國做官,有一次他到釀酒人的家中喝酒,於是便偷了一些酒糟回去,並用魯國的酒浸泡上。他對人們說:“這是中山國的酒呀!”魯國人喝了,都以為真是中山國的好酒了。
有一天,中山國的那位酒家主人來了,聽說這裏有中山酒,就要來喝了一口,又立刻吐了出來,笑著說:“嗨!這是用我家酒糟泡出來的糟液呀!”
一五、美女入室,惡女之仇
“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比喻道德品質好的人往往受別人妒忌。
此典出自《史記·外戚世家》:“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尹夫人望見之,曰:‘此真是也。’於是乃依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諺曰:‘美女入室,惡女之仇。’”
漢武帝晚年,同時寵愛兩個妃子尹夫人和邢夫人。漢武帝怕兩人互相妒忌,就禁止她兩人互相見麵。尹夫人聽說邢夫人長得很漂亮,便纏著漢武帝,要他安排一次見麵的機會。漢武帝被她糾纏不過,就讓另一個女人冒充邢夫人帶著幾十個隨從來見尹夫人。尹夫人一見這個女人就說:“這個人決不是邢夫人。”漢武帝詫異地問道:“你怎麼知道?”尹夫人說:“依她的相貌、形態,決不會得到你的寵愛,所以她一定是假的。”於是漢武帝就叫邢夫人穿舊衣服來見尹夫人。尹夫人一見,就說:“這才是真的邢夫人啊!”越看越覺得自己沒有邢夫人漂亮,就哭了起來。諺語說:“美女入室,惡女之仇”,這話說得真沒錯啊!
一六、蒙鳩為巢
“蒙鳩為巢”說明基礎穩固的重要,基礎不穩,表麵做得再好,也是經不起考驗的。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析,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這種鳥用軟綿綿的羽毛做巢,又用長長的發絲編織起來,把它連結在蘆葦的嫩花枝上。可是一陣大風刮過來時,蘆葦的花枝被吹斷了,鳥蛋被打破,雛鳥也都摔死了。
巢並不是做得不精致呀,隻是沒有找對地方!
一七、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原為褒義,指明智的人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後來,這句成語逐漸轉化為貶義,用以形容不顧集體,隻想維護個人利益,回避原則鬥爭的庸俗作風。
此典出自《詩經·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宣王時,有一個大臣叫兮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因官名叫尹,史書稱他為尹吉甫。當時,獫狁古族名,殷周之際,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北境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尹吉甫於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率軍又反攻到太原。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尹吉甫和另一個大臣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擴大了統治地盤,是有功之臣。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築城齊地,以防禦外族的進攻。尹吉甫寫了首詩送給仲山甫,稱讚他的道德和才能。詩中寫道:仲山甫賢明智慧,明達事理,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他日夜操勞,不敢懈怠,忠心耿耿地效忠周宣王一人。
一八、模棱兩可
“模棱兩可”比喻對問題的正反兩麵,含糊其辭,態度不明確。
此典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理不欲絕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棱’。”
唐朝有個叫蘇味道的人,學識淵博,九歲的時候就會寫詩作賦。他考中進士以後,被朝廷調到京城長安做官。由於他學識淵博,文章又寫的好,因而官職升得很快,不久便當上了鳳閣侍郎。可是沒料到他竟吃了官司,被捉下獄。
蘇味道被關押在監獄中,有一次武則天看見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吃飯,覺得他挺可憐的,就放他出獄,讓他到集州去當刺史。幾年之後,朝廷又召他回來,任何他做天官侍郎,接著又恢複他鳳閣侍郎的官位。然而不久他又被人彈劾,於是朝廷將他貶為坊州刺史。
蘇味道經過這一番折騰,心中非常苦悶,做起事來也不用心了。下官找他審理案件,他總是用手摸著床棱,好長時間不說“是”,也不說“不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時間長了,人們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模棱手”。有人幹脆叫他“蘇模棱”,連姓名也忘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蘇味道的這種處事態度,又不便詢問,隻好在一旁歎息。有一次,一位老朋友向他提起了這件事情,蘇味道感慨地說:“你哪裏知道啊,這是我大半輩子的痛苦經驗決定事情不要說得太明白,那樣如果錯了必然要遭到人家指責,後悔也來不及啦。但是模棱以持兩端就可以避免其禍了。”
蘇味道在五十八歲那年,又被朝廷複升為益州長史。可是他還沒有到任,就死在半路上了。
一九、打草驚蛇的王魯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隻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隻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