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一)(1 / 2)

第一節急性粟粒性結核的誤診

長期高熱係指患者發熱達39℃左右或更高,並持續2周以上。對於長期髙熱的診斷或鑒別診斷,結核病常常是應該首先加以考慮的。結核病最好發的部位是肺部。其他部位的結核往往繼發於肺結核,或者與肺結核同時存在。肺結核很容易通過胸部的X線檢查而發現,因而當胸部X線檢查未能發現結核病變時,常常會造成漏診或誤診。下麵便是1個誤診的例子。

病例報告

(病例)患者女,19歲。因高熱2周住院。患者先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2~3天後發熱38℃左右,次日達39℃,以後稽留於39~40℃。患者有輕微咳嗽,無痰。食欲甚差,腹脹,頭痛,夜間盜汗,極為虛弱。入院時體檢:體溫39.4℃,高熱病容,反應遲鈍。未發現皮疹,鞏膜無黃染,舌苔黃厚,頸部無抵抗,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心率96次,律齊,無明顯雜音。兩肺清。腹部稍脹氣。肝在肋下剛可觸及,質地軟,無明顯壓痛。脾在肋下10cm,亦較軟。初步診斷為傷寒。立即開始氯黴素治療。同時做肥達反應,結果為陰性。氯黴素治療6天,病情無任何好轉,高熱不退。複查中性粒細胞0.88。考慮有敗血症的可能,於是改用氨苄青黴素及地塞米鬆,共10天。病情仍無好轉,且頭痛加劇,有時惡心嘔吐。頸部略有抵抗。請眼科查眼底,發現左眼底有一黃色圓形小結節,診斷為眼底粟粒性結核。於是急做床邊X線胸片,發現兩肺粟粒性結核。做腰穿檢查,發現壓力增高。腦脊液蛋白定性試驗陽性;細胞計數350個,大部分為淋巴細胞;塗片未找到結核菌。於是改行抗結核治療。但患者病情日益加重,神誌逐漸昏迷,四肢有小抽搐,小便失禁,呼吸急促,紫紺,血壓下降,在住院第34天死亡。

討論

患者入院時,高熱已2周,且為稽留熱,有頭痛、呆滯等毒血症狀,脾腫大,白細胞減少。另外,當時適逢複秋之交,是傷寒的流行季節。因而首先想到傷寒這一診斷似乎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仔細分析,卻並不是沒有一些可疑之點。

1患者有些幹咳。傷寒初期,雖然少數病例可有咽峽炎,但是2周以後仍然有咳嗽者,頗為罕見。胸透陰性,使醫生覺得已除外了肺部疾患,便未再追查下去。

2患者沒有相對緩脈與重脈。相對緩脈與重脈是傷寒的重要特征之一。傷寒杆菌的內毒素,似乎特別易於抑製竇房結的起搏功能。本例病人體溫39.4℃時,脈率為96次,顯然並不算慢。

3沒有薔薇疹。大約30~40%的傷寒病人於病程的7~10天在前胸及腹部出現薔薇疹,可持續3~5天始消退,故發熱2周時尚有可能看到皮疹。所以發現薔薇疹,對於診斷傷寒是一個很強有力的支持。但是由於發疹者不足半數,未見皮疹,並不能除外傷寒。

4患者的白細胞雖然較低,但淋巴細胞並未相對增多,單核細胞亦無增加。傷寒時中性粒細胞應當減少,淋巴及單核細胞相對增多,嗜酸性粒細胞常消失。

5氯黴素無效。氯黴素是治療傷寒的特效藥物。一般於用藥1天後,患者的主觀感覺即有好轉,用藥3~5天體溫便可降至正常。本例患者用藥共6天,體溫絲毫未降。盡管傷寒杆菌有少數耐氯黴素的菌株,但是加上以上4個疑點,幾乎完全可以排除傷寒。

另外,在此期間化驗室已報告,血培養為陰性。血培養在發病第1周內陽性率最高,第2、3周仍有50左右的陽性結果。大便培養在第2、3周陽性率已增高,可達80%以上,而本例病人的大便培養亦為陰性。本例病人肥達反應為陰性。雖然少數傷寒患者的血清凝集反應的滴度可以始終不髙,但是大多數傷寒患者凝集反應的滴度於發病2周後增高,能增加4倍或更多。這兩項結果,顯然都更加否定傷寒的診斷。

如果說入院時誤診為傷寒是情有可原的,在氯黴素治療失敗後,則應能得出正確結論了。但是當時幾位醫生會診的意見又傾向為敗血症。理由是在發熱待診中,敗血症是一個常見的病因。某些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的患者,白細胞總數可以不高,但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數可以明顯增高,亦可出現核左移。患者脾輕度增大,在敗血症中亦常見。所以改用了廣譜抗生素氨苄青黴素,並加用地塞米鬆。及至病情進一步惡化,頭痛加劇,惡心嘔吐,疑及顱內有遷徙性膿腫而引起顱壓增高時,做眼底鏡檢查,始意外地發現脈絡膜上的結核結節。此時患者病情已十分危重,無法移動,做床邊X線胸片,證實有粟粒性肺結核。腦脊液的檢查結果,亦符合結核性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