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診斷失誤的預防
1臨床醫師不應過分強調腸套疊的典型臨床表現:對凡有哭鬧不安的病兒,尤其伴有嘔吐、血便或腹脹者均應考慮腸套疊的可能,進一步做必要的檢查和觀察。
2腹部查體必須在病兒安靜時仔細地進行:若病兒哭鬧拒檢,必須耐心等待病兒入睡後再行檢查。必要時可適量給予非那根等鎮靜劑。
3對早期可疑病兒應進行肛門指診檢查,直腦指診發現果醬樣血便,甚至捫及腫塊時,有助於腸套疊的診斷。
4X線檢查:腹部平片可顯示小腸積氣略多,右下腹無盲腸氣影,而可看到腫塊影。最近采用仰臥側位X線片檢查12例回結腸型腸套疊病兒,有9例顯示腸套疊征象。其中5例表現為腹部前側有一個與腸道氣體形成凸圓分界麵的均勻水樣密度塊。另4例表現為上腹部充滿氣體腸袢,有頭尾分隔物,一少氣的水樣密度空缺。空氣或鋇灌腸可診斷套入結腸的腸套疊,但對小腸套疊無診斷價值。
5當臨床表現和腹部X線檢查均不能為腸套疊的診斷提供確鑿證據時,B型超聲是另一種可用於篩查套疊的有價值的檢查手段。對48例已證實為腸套疊的患者,在鋇灌腸複位前進行瞬間超聲檢查,有4個主要發現:①在套疊腸道的斷麵上,可以觀察到由1個中間的高回聲環和為此高回聲環隔開的2個低回聲環所組成的靶結構;②在接近腸套疊套入的尖端的橫斷麵上可以觀察到由低回聲邊緣(是由腸套疊鞘部水腫的粘膜及與其緊密相鄰的套入部水腫粘膜所形成的)和高回聲核心(由腸套疊套入部形成)所組成的環狀結構;③在靶結構或環狀結構部位觀察不到運動或變化;
(三)治療失誤的預防
1非手術療法:鋇灌腸和空氣灌腸複位等非手術療法已應用多年,由於簡便易行,因而受人歡迎。但也常使人忽視了其危險性,盲目擴大適應證,致使病兒發生腸穿孔,甚至死亡。因此臨床醫師必須熟悉並嚴格掌握非手術療法的適應證。當病兒發病已48小時以上,有顯著的水和電解質紊亂、急性中毒征、衰竭、休克等全身表現,有腹膜炎征象,高度腹脹,年齡在3個月以下,X線透視見嚴重腸梗阻征,3超顯示靶結構的外部邊緣厚度)1.60:11等情況時,宜放棄非手術療法。
對施行非手術療法者,還需注意以下情況:①外科醫師必須看病兒,複位前做好術前準備。②不可試圖按壓腹部,以防引起結腸內壓力增高,導致腸破裂。③複位後病兒需留觀察24小時,因為據報告,諸如腸穿孔、複套等非手術療法的並發症均發生於複位後的最初24小時以內。④回結腸型腸套疊病兒在空氣灌腸整複中,有時可見回結腸部套疊杯狀口陰影消失,氣體通過回盲瓣進入小腸,常被誤認為治愈。若腸梗阻症狀持續存在,當考慮有此種可能性,需手術治療。
目前使用的非手術療法如下。①X線透視下空氣灌腸整複。成功率可達70~94%。壓力不足時不能整複,還需手術治療。如文獻報告,在手術中證實若幹病兒腸套疊整複容易,腸管改變不明顯,甚至在硬膜外麻醉開腹後,腸套疊已整複。壓力過高則易導致腸穿孔。腸穿孔時可發現如下征象:“閃光”現象,即熒光屏上顯示瞬間透亮度增強;“亂竄”現象,即氣體溢入腹腔後無定向地竄動;“隱沒”現象,即腹腔氣體劇增,熒光透亮度增強,腸套疊陰影隱而不清;“退縮”現象,即由於穿孔後腸管內壓力相應下降,腸套疊套入部因壓力減低而回縮。臨床情況亦迅速惡化。②鋇灌腸複位。需注意灌腸的鋇劑水壓高度與灌腸導管的粗細。此法可通過內鏡直接觀察腸腔內解剖結構與血運障礙,甚至可能找到誘發腸套疊的器質性病變。當套入段頭及鞘部無腸壞死傾向時方可施複位術。但套入段頭部已達乙狀結腸、直腸者,不應強行加壓整複。
2手術治療:不適於灌腸複位或灌腸複位失敗者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立即手術。如手術中複位不成功,或腸已壞死,或病兒危重和中毒嚴重,應將病變腸管切除。
結語
1凡有哭鬧不安的病兒,尤伴有嘔吐、血便或腹脹者,均應考慮腸套疊的可能性。
2腹部查體必須在病兒安靜情況下仔細進行,對早期腸套疊可疑者應行肛門指診。
3腹部X線平片有助於診斷,仰臥側位片在大多數病兒可顯示腸套疊征象,空氣或鋇灌腸可診斷套入結腸的腸套疊,對小腸套疊無診斷價值、B型超聲可用於檢查腸套疊。
4空氣或鋇灌腸複位簡便易行,但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B超監視下水壓和水氣壓灌腸複位值得推廣。有條件者可應用纖維結腸內鏡進行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