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亡命人李承晚——倔傲的崢嶸歲月(3)(2 / 3)

兩人的結合是甜美的開始,但國際局勢並沒有因為李承晚的幸福生活而有所穩定。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麵爆發,跟朝鮮抗日遙相呼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逐漸彌漫全球,很快,歐洲也成為主戰場,一時烽煙四起,到處血流成河。

這是個好機會,日本的貪婪模樣讓全世界人民感到惡心,李承晚感到隻要能在這個時候鼓動美國參與戰爭,那麼朝鮮危機就迎刃而解了。

李承晚抓住時機開始在美國官員耳邊煽風點火,還專門出了本書叫《日本出擊》來闡述日美衝突的可能性。在這本書剛剛出版的時候,美國還認為李承晚隻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呼籲美國幫助朝鮮,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才對李承晚的預測堅信不疑。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李承晚跟他的《日本出擊》火透美國。美國的不少社會名流對李承晚崇拜得五體投地,這個朝鮮人似乎真的有洞曉先機的本領。

社會的推崇對李承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借此說服美國幫助朝鮮獨立,同時增強他在朝鮮曆史上的重要性。的確,李承晚當時的聲譽瞬間高過了遠在中國的金九,因為他所能依靠的後盾比金九的要堅實許多,朝鮮抗日力量逐漸把希望從自身難保的中國轉移到國富力強的美國身上。然而,美國對於承認朝鮮在中國的臨時政府不感興趣,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把心思都放在跟日本的戰爭上,以及如何在這場危及全人類的戰爭中謀點好處。李承晚起初還沒有意識到這些,他信心滿滿地在為臨時政府爭取合法身份和國際地位而努力。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的第三天,李承晚將一份要求美國承認朝鮮臨時政府的文件交給了美國總統,其中提及了希望美國以及二戰盟國能承認臨時政府,並讓朝鮮成為盟國一員對日本開戰,以及在戰後的獨立國際發言權等問題。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李承晚就曾遞交過一份類似的文件,但結果石沉大海,富蘭克林·羅斯福沒有做出任何回應。這次同樣如此。

美國姿態幾乎讓李承晚崩潰,他聲嘶力竭地告訴美國人,不管你們承不承認,這世界上就隻有一個合法的朝鮮政府。李承晚高聲疾呼,說美國的這種態度是在縱容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和霸占。可惜,李承晚這邊把嗓門都喊啞了,美國那邊卻依然如故。

其實美國也不是對此置之不理,它也考慮過朝鮮臨時政府這檔子事,隻不過跟李承晚看法不同罷了。在美國看來,朝鮮臨時政府就是幾個在國內混不下去的烏合之眾成立起來的民間組織,沒有經過選舉,沒有在朝鮮本土實行過任何行政權,不具備任何法律地位。按照美國後來的官方發言,美國政府的冷處理態度是為了避免讓朝鮮人民因感到壓力而被迫認可臨時政府,他們是希望朝鮮人民能毫無負擔地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政府機構和管理者。

然而,美國政府所給出的這些理由都不足以說服李承晚。為了進一步向美國政府施壓,李承晚特地召開了一次“朝美協議會”,與會者都是一些支持朝鮮獨立的美國名士。李承晚這次用的不僅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演說,還有氣勢逼人的警告,他告訴美國如果再不做出回應,蘇聯就可能插手,到時候東北亞的版圖就要任蘇聯隨意擺弄了。“朝美協議會”完了後緊接著又是“在美朝鮮人聯合委員會”,反正是不讓美國政府耳根清淨。在這次會議上,也有美國議員承認臨時政府,其實在此之前美國太平洋戰爭委員會就曾說過要承認朝鮮臨時政府,但最終還是被美國政府給駁回了。畢竟朝鮮牽連著很多個實力不俗的國家,輕舉妄動搞不好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說實話,朝鮮臨時政府的背景和實力確實令人堪憂,正如美國政府所言,它成立在中國,自顧不暇哪會有精力去指導朝鮮本土的工作?更要命的是,臨時政府不是鐵板一塊,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未休止。不能否認,李承晚希望朝鮮實現獨立的心意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但是臨時政府的狀態實在不能委以重任,想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還存在一定的障礙。

事實上,對朝鮮問題抱以冷淡態度的不隻是美國,參與二戰的幾個大國包括英國和蘇聯的看法基本上都很類似。朝鮮問題不過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這些大國無法撇開德國這個主要對手而去幫助朝鮮搞獨立。

李承晚的迫切要求一直到“羅馬會議”之後才得到回應,美、蘇、英、中公開發表聲明,支持朝鮮人民的自由和獨立。這個回應敷衍的程度很大,領導人們隻不過口頭上表示了一下各自的態度,卻並沒有說明朝鮮人民如何實現獨立以及獨立的契機。這讓朝鮮人有些不痛快,特別是李承晚、金九等奮鬥在抗日一線的人。這也難怪,隻有有過切膚之痛的人才能體會到痛苦,美國、英國、蘇聯這些國家哪個不是衝在殖民掠奪的最前麵,有哪個國家真正嚐試過被殖民統治、失去主權的滋味?因此,朝鮮人的心思,美國等國家無法了解,李承晚等人的積極和焦慮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自私而矯情的行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