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樣的局麵,金九率先發難了,他向國際社會發出聲明要求在日本投降後就實現朝鮮自治。這個要求被美國人當成了笑柄,在他們眼裏朝鮮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自治。富蘭克林·羅斯福對這一點已經表示得十分明確了,他認為小國家的民族自治應該經曆一個漫長的練習時間,就像菲律賓那樣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當政府能夠滿足人們各種社會需求的時候,自治就順理成章了。眾所周知,菲律賓被美國接管了近50年才實現自治,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殖民統治。
1945年,“雅爾塔會議”召開。羅斯福總統在會議上又一次闡明了自己對朝鮮自治的看法,認為朝鮮還沒有能力自治,應該先由國際托管,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參與,這個托管過程大概20年或者更長。
李承晚火冒三丈,羅斯福明擺著是要犧牲朝鮮來換得蘇聯出兵抗日,絕對不能讓美國的陰謀得逞。4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去世,杜魯門上台,美國對朝鮮的政策並沒有因易主而發生改變。這個時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德國率先投降,隨後日本在挨了兩顆原子彈後也失去了再戰下去的決心,宣布無條件投降。
然而,朝鮮人在歡欣鼓舞送走日本侵略者的時候也垂頭喪氣地迎來了美蘇。在美蘇攻打日本以前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蘇、英三國首腦曾達成共識:美國和蘇聯的海軍、空軍要劃出各自的作戰範圍,以免作戰期間發生不必要的矛盾,對於陸地作戰區域倒是沒做詳細說明。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蘇聯第一個占領了朝鮮北部地區,美國則隨後進駐朝鮮南部地區,南北的界線是北緯38度,被稱為“三八線”。一時間,朝鮮麵臨著一分為二的嚴峻形勢。
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不久,李承晚回到闊別已久的朝鮮。這大概是朝鮮人民最高興的一件事,總算有個民族領袖回到國土了,安全感油然而生。在李承晚到達漢城的那一天,無數百姓自發在機場守候,這著實令李承晚十分感動。
不過,另一場惡鬥才剛剛開始,李承晚需要麵對的問題更加棘手,朝鮮被美蘇兩國分而治之,他該何去何從?
五一分為二的切膚之痛
朝鮮終究不是以朝鮮人民自己的力量解放的,這就導致了朝鮮人民選擇未來命運時的力不從心。這樣的糾結注定了朝鮮即將出現新的混亂,各個勢力集團風起雲湧試圖掌握操縱朝鮮的大權,於是,朝鮮內戰開始了。
在引出一連串的鬥爭和爭吵之前,需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場混亂的主人公們。
——美國。朝鮮對於美國來說是實現東北亞版圖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朝鮮隔壁就是中國,隻要占領朝鮮既能覬覦中國又能牽製蘇聯,一石二鳥。
——蘇聯。在出兵朝鮮之前,美國、英國和蘇聯就已經商量好要多國托管朝鮮,正是因為朝鮮特殊的戰略地位,蘇聯才出兵援助。更何況,美國的虎視眈眈令蘇聯坐立不安,必須有所行動。
——南朝鮮。以美國為利益依靠的朝鮮南部是李承晚的天下。在美蘇爭奪朝鮮的鬥爭中,李承晚直接參與並領導了南朝鮮政府的獨立,正是這樣他才由一個民族英雄變成了曆史罪人。韓國後來很多領導人和政治家都對李承晚回國後的行為感到憤慨,不少韓國人至今提起李承晚都不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正是因為他的分裂行為。
——北朝鮮。以蘇聯為後盾的“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是金日成以及共產黨的根據地。
關於這場複雜的戰爭,後人評定不一。南北朝鮮的統一問題延續至今,本來都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現在卻互相敵視和排斥,這讓很多希望統一的人感到痛心。
混亂正式開始。
朝鮮隨著日本的投降而解放,可惜的是,解放了的不是朝鮮人的命運而是美蘇兩國的欲望。那時美蘇兩國已分別成為各自陣營的老大,已從盟友變成了敵人。而且,既有德國已被他們搞分裂了的先例在前,朝鮮看來也岌岌可危。
美國要防止蘇聯通過朝鮮入駐日本,蘇聯則要防止美國通過朝鮮威脅自己。相同的擔心讓兩國都不願意放棄朝鮮,這就是朝鮮混亂的根本原因。當時人們隻能祈禱美蘇達成共識采取合作態度來對待朝鮮,一旦兩國談不攏,朝鮮就徹底分崩離析。朝鮮的獨立與否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兩個遙控者能不能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