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此後不久,更加激烈的一次起義爆發在李承晚麵前。同年10月,本來是要到濟州島鎮壓起義的第十四團在途中發動兵變。盡管這次兵變最終被政府鎮壓了下去,但李承晚統治時期的社會危機可見一斑。
政府所承諾的自由、民主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種種嚴苛的限製。
在兩次大規模的動亂之後,李承晚政府急忙製定並通過了《國家安全法》以保護國家的絕對安全。李承晚開始通過各種強硬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越來越像一個獨裁者了。
獨裁者的日子並不好過,要應付國內燥烈不安的反抗情緒,還要應付與北朝鮮之間的摩擦。南北朝鮮從分立之後就沒有和平共處過,都想要統一朝鮮,問題是,誰把誰統一了。兩國的不同製度決定了統一朝鮮的不切實際,誰都不願意跟著對方的腳步走,這樣會使原先平等的兩個主體有了差別。於是,整個朝鮮半島都在戰爭陰霾中哀嚎。
終於,戰爭像頭猛獸一般撕開了最後的防線衝出樊籠。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本是一母同胞卻要劍拔弩張,硝煙四起的朝鮮半島,哀鴻遍野,慘絕人寰。不管死傷的是韓國人還是朝鮮人民共和國的人,都是曾經血脈相連的朝鮮人。這樣的戰爭換來了韓國無法緩解的經濟壓力,換來了人們對朝鮮統一酸楚的失望,換來了李承晚當政期間不堪回首的政治劣跡。
李承晚的一生栽在了不可逆轉的朝鮮分裂上,如果他能在韓國成立前停止政治腳步,可能留在人民心中的就是完美而高大的英雄形象了。
說到底,李承晚還是被自己的政治野心拖下水了。
六心不死,身已遠
韓國在戰爭中身心俱憊,同室操戈的悲劇持續了三年零一個月。戰爭對李承晚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人民對統一希望破滅的心碎。人民心碎之後便是無盡的失望,李承晚成為韓國人民失望的締造者。
在朝鮮戰爭結束的前一年,李承晚的統治地位開始搖晃。按照憲法規定,1952年是總統換屆大選年。就當時的狀況來看,李承晚把韓國弄得危機四伏,要想再次登上總統寶座恐怕要下一番力氣。在國會中反對李承晚的勢力猛然崛起,李承晚的處境實在不樂觀,從前還有一個民族英雄的身份可以幫助自己,現在把國家治理得傷痕累累,他幾乎喪失了連任的資本。
不過,李承晚是個對權力十分執著的人,於是,他在大選前夕開始著手為自己創造條件——他提出修改憲法,要求總統選舉繞過國會直接由人民選舉產生。這樣一來,即便整個國會都跟李承晚過不去也不會影響他的連任。這個修改議案提出後,國會山搖地動,反對之聲奔騰而至。然而,李承晚對這些反對全然不顧,並下令逮捕了大批反對派。
1952年7月12日,李承晚派軍警強行要求國會議員們通過憲法修正案。雖然對韓國民主製作出了貢獻,但李承晚強製國會修改憲法卻不是什麼光彩的舉動。一些別有用心者很樂意效仿這樣的舉動,隻要握有權力,就可以隨意根據自己的需要修改憲法,在這一點上,李承晚實在不是個好榜樣。
對於李承晚來說,權力是他付出幾十年辛勞該得到的精神補償,他拿得理直氣壯。更要命的是,李承晚開始謀算如何將總統變成終身製。
這種獨裁念頭大概也會傳染,否則後來的百姓也不必遭受樸正熙獨裁所帶來的災難。
國會萬萬沒有想到,貪婪的李承晚甚至會要求再次修改憲法,把總統連任屆數無限製延伸。很快,修正案在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下通過了。
1956年,李承晚在81歲時再次登上總統寶座。4年後,85歲高齡、已近黃昏的李承晚依然不願走下權力巔峰,仍想在1960年3月的大選中勝出,出任韓國第四屆總統。荒唐的是,背靠李承晚這棵大樹好乘涼的官員們都在積極地幫助他勝出,特別是李起鵬。李起鵬也屬於一個權欲主義者,在得到重用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在選舉投票中出現大規模徇私舞弊的現象。
當人民的忍耐衝破了極限,結果也就可想而知,開頭一幕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李承晚辭職被迫流亡美國是其自作孽的結果。
李承晚在美國夏威夷的日子是由妻子弗朗西斯卡陪伴走完的,曾經前呼後擁的生活如今隻有一人相伴,真所謂“形影相吊”。寂寞與孤獨猶如生命之牆上的斑駁倒影,朦朧卻時刻出現。1965年,90高齡的李承晚在夏威夷溘然長逝。對於韓國政權,李承晚心未死,可身已遠……晚年李承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