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海地軍方到底還是沒買代表團的賬,堅決不肯退讓,雙方沒能達成協議。
7日,代表團再次來到海地,與軍人政府舉行談判。這一次,在太子港的談判過程中,居然有100多名政變軍人闖進會場,野蠻地將代表團驅逐出境。外交斡旋再次宣告失敗。
野蠻的驅逐行為激怒了美洲國家組織,它們重申了對阿裏斯蒂德總統的支持,並要求各成員國對海地實行貿易和金融封鎖,組建一個由文官組成的使團,參與海地的重建以及加強法製民主建設。
聯合國大會對海地軍事政變的事件也頗為關注,他們譴責發動政變的軍方,呼籲恢複被推翻的阿裏斯蒂德總統的職權,號召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采取行動支持美洲國家組織做出的製裁措施。很快,世界各國配合聯合國大會決議、配合美洲國家組織展開了對海地的經濟製裁。委內瑞拉宣布不再向海地提供石油;歐共體宣布中斷對海地的經濟援助;美國宣布不承認塞德拉斯政府,中斷對海地的經濟援助,實行經濟封鎖,凍結海地在美國的資產。
國際社會對海地的經濟製裁對海地來說是致命的。要知道,海地是世界著名的“國際乞丐”,每年要接受大量的經濟援助才能維持國家運轉、國民生活。而今,“糧食”斷了,要維持生計是難上加難。
在如此強大的壓力麵前,塞德拉斯沒有絲毫妥協的跡象,反而派部隊包圍了議會大廈,並向大廈開火掃射。在強大的武力威脅下,議會被迫同意任命67歲的最高法院法官內雷特為海地臨時總統,並宣布解除原內閣的所有成員。8日,內雷特宣布就職。
10月16日,海地臨時政府內閣成員在政變軍人的保護下,由臨時總理和外交部長奧諾拉特主持,在太子港舉行了總統就職儀式。盡管總統並非塞德拉斯本人擔任,但他仍舊軍權在握,在背後控製著海地政局。
流亡美國的阿裏斯蒂德見此心急如焚。他利用自己民選總統的身份積極在美國上下活動,期望能得到美國的支持。
由於叛軍強硬的態度,國際社會決定對其實行軍事製裁。美國方麵也參加了行動,但這一次他們與往日大不相同,很是低調。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勸說阿裏斯蒂德與海地的溫和派合作,以政治協商的方式解決危機。對此阿裏斯蒂德不能接受,他指責克林頓忽視護送他回國複位的諾言,並在美國國會上下遊說,希望國會能批準出兵海地。克林頓承壓雖大,但由於美軍之前在索馬裏慘敗,加上國會中期選舉在即,輕易不敢對外動武,因此他派出由前總統卡特、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和參議員納恩前往海地,同臨時政府直接對話。
在談判過程中,軍政府拒不退讓。這下美國可惱了,於是克林頓一聲令下出兵海地,從空中和海上向海地進逼。軍政府在強大的武力威懾下,終於同意交出政權。
1994年10月15日,海地民選總統阿裏斯蒂德終於結束流亡生活,在美國2萬人馬的保護下回到了闊別1111天的海地。
盡管阿裏斯蒂德回到了海地,但由於海地局勢尚不穩定,暴力流血事件時有發生。為了安全起見,美國國務院特意與一家由退役美國保安人員組成的公司簽訂了保護阿裏斯蒂德的保全合同。根據合同規定,該1994年10月15日,海地流亡總統阿裏斯蒂德(前排右一)重新執政。